松尾芭蕉之”圣俗”双重性研究——以《奥州小道》为切入点

来源 :散文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linu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其作品脍炙人口,耳熟能详.其中尤以《奥州小道》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考察《奥州小道》中松尾芭蕉作为艺术家和平常人的”圣”与”俗”的双重性格,解析其双重性格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矛盾与融合,进而探究其成因及其魅力所在,借此更加立体地解读松尾芭蕉的个人性格与创作风格.
其他文献
期刊
早在2011年,美国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就根据2003年的非典事件创作了电影《传染病》,讲述了病毒如何从蝙蝠过渡到人类,再经过个体扩散,导致世界范围内大爆发的过程.紧随其后,韩国在2013年拍摄了同类题材的灾难片《流感》.人类身陷于病毒恐慌之中,而电影则是提供了一个上帝视角让我们去窥探事件的发展,政治、伦理、人性都在接受观众的审判.诚然,两部电影都选择了传染病题材进行创作,但彼此在类型叙事上却有着迥异的分别,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空间都保留着各自的风格.
本文主要以美食综艺节目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播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进行美食综艺节目的发展概述,其次介绍美食综艺节目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播,最后从结合主旋律和国家方针相贴切、顺应时代变革,吸引更多群体、多级别传播,注重传统文化的推广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美食综艺节目文化传播的相关思考,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被短、平、快的视频吸引,而相关新四军题材的纪录片却逐渐被人们遗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100年沧海沧桑,中国早已旧貌换新颜.那些战火硝烟的岁月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在这个时间节点,如何与时代共进步,将一代代革命先烈的故事再次带到大众面前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微纪录片《十一书》以其独具创新的制播规模和全平台影响力,为新媒体环境下红色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近年来,新闻舆论工作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如何把重大题材报道好?过程中,特别是面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深入践行”四力”?本文基于天津广播做好新中国成立70年的系列报道及活动实践,紧密围绕践行”四力”与融媒体探索进行分析和研究.
电影《孩子王》由作家阿城的同名小说改编,两种不同媒介的《孩子王》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构成了互文.不同的是,电影除了有文本资源,还有图像、声音、色彩等非文本资源.这些非文本资源与文字实现交织的互动性,就成为二者显著的不同之处.因此,本文运用Kress和van Leeuwen(1996)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电影《孩子王》如何用文本资源和非文本资源共同展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主题,同时初步探讨《孩子王》电影与小说的异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电视节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在电视荧屏上兴盛一时的电视谈话节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真人秀节目的兴盛,曾经兴盛一时的”说”的时代开始被”秀”的时代所取代.在新媒体环境下,谈话节目是否还有出路?又该何去何从呢?本文意在通过对谈话节目的特性分析、兴盛原因的分析、衰落的原因分析,根据当今传媒环境分析探索谈话节目的变化与未来发展之路.
由于20世纪之后逐渐涌现出各种声音的艺术,艺术突破了任何形式的定义与限制,无所不用,艺术走出了象牙塔,而艺术的”多元”使其难免会出现繁杂混乱的局面,由此审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遭到了各种质疑.
电影《百鸟朝凤》表现出明显的符号化叙事特征.唢呐作为叙事中的核心符号,所指已远远超出非遗文化的消亡现象,而指向一种权力运作机制的解体;同时,肺癌这种疾病与唢呐一样,成为连接焦、游两代传人故事的话语符号,它不仅隐喻了唢呐权力体系导致的病态后果,也揭示出导演在叙事中作出的消极选择.
乡土小说构造的地理空间是作家心目中理想乌托邦的投射.以湘西、高密和马孔多为例,这些地理原型为作家故乡的小说作品,在书写作家乡土情怀的同时,也构筑了一个作家理想中的无有之乡.透过乌托邦的书写,我们可以追溯到作家的写作心理,从而为探讨小说的意蕴提供新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