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的符号意义变迁与文化表征

来源 :纺织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_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田野考察为基本调研方法来分析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在跨文化传播中,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作为文化产业链中的一环,在满足当代审美需求的同时作出改变,即符号的原生意义发生了改变。通过分析大理白族扎染手工艺在传播过程中随着生产方式、市场需求、手工艺的变化而产生的符号意义的改变,针对大理白族扎染的技艺与文化进行分析,更加全面地了解白族扎染手工艺的传承和构建,并立足于现当代文化经济背景,展现新的生命力,通过个案分析,探索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传统图案,不仅在国内服装设计中被广泛运用,还在国外各大时装秀中高频率出现,该现象说明传统图案迎合了潮流与时代艺术发展的趋势。针对传统图案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所产生的问题,设计师需要真正了解传统图案的内涵,在服装设计中实现创新,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并拓展市场。文章结合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图案的运用,阐述了现状并提出了具体方案,促使以传统图案为重要元素的服装设计更好地发展。
服饰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可以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与生活方式。在深受“程朱理学”思想影响的宋代,人们的审美标准更多地呈现出理性的特点,在服装上一改唐朝的艳丽奢华,形成了独特和清新淡雅的审美特征。文章选取褙子作为切入点,从褙子的款式、色彩及材质进行分析,探究理学思想影响下褙子的美学特征。
目前,对于戏曲服饰大多是从图案纹样、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研究,缺乏深入且系统的服饰结构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裁剪方式多以平面呈现,在“敬物尚检”传统造物思想的指导下,“十”字型的平面结构也是中国一贯沿用的基本服饰结构。明代是“十”字型平面服饰结构最具典型的朝代,而戏曲服饰则以明代服饰为依据。因此,文章尝试分析明代服饰与戏曲服饰内在的共性,探讨戏曲服饰“十”字型结构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音乐和服饰是舞蹈必不可少的两部分,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服饰可以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两者相辅相成且息息相关。对于舞蹈服饰设计而言,需要以音乐语言为出发点,即结合音乐的整体风格来合理选择舞蹈服饰的材质和造型,科学设计舞蹈服饰的视觉效果,并合理把握舞蹈的节奏,最终为观众呈现一场完美的舞蹈表演。
“一块布”的设计理念是三宅一生设计理念的根源,三宅一生主张服装只是覆盖在人体上的一块布料,打破了西方服装的固有思维和制作方法。文章首先解析了“一块布”的设计理念,其次分析其中所表达的审美观点—“物哀美”和“禅意美”,最后指出“一块布”的设计理念与三宅一生所处环境的关系受到了日本政治、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及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色彩、纹样及材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通过调查孔雀石特征、纹样绘图、举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孔雀石元素进行创新并应
服装从生产加工到零售,再到最后被人丢弃,其间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因此,服装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也是当下服装行业和设计师面临的一个挑战。人们不仅要着眼于全球新科技和新技术,也要探索传统手工艺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隆林壮族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民族,其民族服饰以自织自染自制为主。文章对隆林壮族亮布的制作流程进行分析,探索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可持续性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
服装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文章以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基础,对拜占庭时期与唐代服装风格的形成进行分析,包括服装形制、面料、纹样和风格特色,并针对服饰的传承性阐释对现代服装风格的影响。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轻化工程专业通过研究工程认证的特点,整合实验内容和设计,进行实验课程改革,增强学生对轻化工程的认同感,改善教学效果。文章以“染整工艺学实验”为例,对课程内容进行`挖掘,旨在探索“染整工艺学实验”课程内容的可行性,主要从前处理、染色和后整理三大部分实验内容入手进行初探。
中国画中的色彩具有浓厚的特色与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与审美价值,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着重研究中国画色彩的创作方法,通过将中国画传统色彩应用于服饰设计创新中的案例分析,探析中国画色彩在现代服装上的表现形式,以期为服饰的色彩设计提供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