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省前后的台湾经济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w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指的台湾建省前后,起自同治十三年(1874),终至光绪二十年(1894),也就是起自日本入侵台湾琅孺以后,终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在这一段时期中,清廷一改过去对台的消极放任政策,开始重视台湾作为"七省门户"的地位.台湾建省以前,钦差大臣沈葆桢和福建巡抚丁日昌都曾对台湾经济采取过一些措施,但为时甚暂,成效不显.1885年台湾建省以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用了差不多七年的时间,在台湾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创新和改革,有不少的建树.毫无疑问,这是考察建省前后台湾经济的重点.现在请先陈述史实,然后就个人认识所及,略陈己见.
其他文献
羡林案:这是我的专著《糖史》中第一编第九章。因为白糖在世界制糖史上的出现是一件大事,各国学者论之者颇多,而中国在这方面实有独特贡献,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意义。所以我特将此章抽出,作为一篇独立的论文,送《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在过去曾刊载过几篇关于白糖的论文,我的一篇拙文也滥竽其中。现在再刊出此文,必能给对此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增添一点新知识。文中有时出现“本书”这样的字眼儿,即指拙著《糖史》。
80年代中期以后作为学科的社会史在中国的复兴和发展方兴未艾。然而,与成熟的西方社会史研究相比,中国社会史研究理论的贫乏、选题的琐碎,甚至学术领地的难以落实,使社会史学者们深感困惑。这种境况促使我们必须尽快地对这门新兴“学科”进行彻底的“体检”,以便查准病因,找出对策。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结束了近300年的南北分裂,重新统一全国。但长期的分裂使南北政权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诸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此间崛起的江南世族和豪强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实力,成为统一政权中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这是以往统治者没有碰到的极其棘手的新问题。对此,隋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吸纳江南士人呢?江南士人在东晋南朝,一直把持着中央和地方的
地域社会史的研究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的热点课题,并逐渐成为认识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了系统考察这一历史课题,西北大学接受中国社会史学会的委托,于1994年8月2日至6日在西安召开了中国社会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国际学术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山西大学、湖北大学、重庆师范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商务印书馆、天津人民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历史学界对于家庭的研究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50年代中期以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家庭历史学几乎是不存在的。虽然有些历史著述也论及家庭,但往往只限于一些上层社会的家庭,关于人民大众的家庭生活所论甚少。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家庭一直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这就长期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关于家庭(无论是当代的,还是历史上的)的理论和观点,实际上都是人
1842年8月29日中国与英国缔结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奠基石。在当时异常紧急的战争环境中,条约的制定过程十分仓促,除割让香港、战争赔款、五口通商等项外,诸多条款仅只是一些原则性规定,甚至有些条文释义含混不清。一位西方人士曾经说过,南京条约词句笼统,因而只能是一个草约,而不是条约,“所有缺漏的地方都需要用以后的文件加以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欧洲殖民帝国的崩溃可以说是世界当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它是进步战胜野蛮、正义征服邪恶的标志,同时为人类历史“殖民化”这肮脏的一页划了一个句号。近年来,随着英国30年前官方文件的解密,史学界对非殖民化的研究进一步展开。本文拟运用近年公开的英国官方档案资料,对大英帝国的非殖民化的“计划”问题作一探讨。”
北魏至唐均田制确曾实施,并非具文,现在已是不刊之论.但是,均田制究竟是在多大的范围内实施?迄今仍意见不一.我认为,弄清和正确理解均田制的土地授受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因为它比征引零碎、具体的史料更有广阔性和普遍性,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和证实均田制实施的范围.本文拟从这方面作些探讨.
二十年前,笔者曾撰《试论唐代中期以后佃客的社会地位问题》一文,对宋代佃客的社会地位作过初步的探索.该文指出,佃客的法律地位,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开始比较全面而详细地规定低于地主一等,高宗绍兴初年规定低于地主二等,至元代又被降低数等,几乎与奴婢或奴隶的地位相同.这一见解至今还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该文没有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即唐宋之际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来阐述佃客的法律地位问题,同时,没有搞清宋朝明确规定佃客法律地位的整个过程.
清朝同治十三年三月(1874年5月),因日军侵犯台湾,东南海疆出现危机,震惊了清廷.事件平息后,清政府内部展开了一次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次大讨论,清政府开始重视台湾在我国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台湾的防务政策也从过去的防内为主转变为御外为主.为此,清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以御外为主的防务措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加强对台湾的行政管理,沈葆桢首先提出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的新方案,此后福建巡抚及其他廷臣又先后提出巡抚分驻、总督移驻、简派重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