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q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曹操诗歌中游仙诗占很大比重,他是大力写游仙诗的第一人。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东汉末年儒家正统地位动摇,人们开始注重感情、欲望、个性,道教思想也重新流行。曹操晚年壮志未成,致使他崇信长生之术,而游仙诗是他政治理想的载体。曹操游仙诗包含了浓厚的政治寓意。政治理想的曲折反映致使由汉乐府的“列仙之趣”转变为“坎廪咏怀”,曹操起了开创之功。
  关键词:曹操;游仙诗;政治理想;道家思想
  作者简介:聂聪聪(1990.3-),女,山东淄博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2
  通过现存资料来看曹操的诗歌共计24首,其中游仙的题材有7首。其中分别是《陌上桑》、《精列》、《秋胡行》(二首)、《气出倡》(三首),占全部诗歌比例的29%。游仙诗在其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对于研究曹操的个人情感从而分析其游仙诗的成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其成因和价值作了简要的分析。
  一、曹操游仙诗的起源与创作动因
  首先,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专权到桓灵发展到了极致。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紊乱,正统思想与现实格局不能相容。士人从政权的拥护者变成批评者。“一种疏离的心理正渐渐地把士人和大一统政权和正统思想分开来,疏离意识必导致儒学一尊地位的丧失,导致思想的重新活跃。”[1]道家思想又重新发展起来,在《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张角为太平道,张修为五斗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根据《道德经》发展而来。而这两个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队伍最终结局都是归顺曹操。除去曹操势力强大外因,内在原因也是因为曹操有开明的宗教政策,对他们进行积极的诱导。这说明曹操早年对道教并无排斥的心理,而道家思想通行是曹操游仙诗产生的社会基础。
  其次,曹操本人对长生的渴望,暮年的功业情怀是游仙诗产生的内在原因。东汉末年,随着战乱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的迁徙,致使很多人丧生。这段时期的文人多有一种感慨生命流逝的情调。
  曹操不是一个带有消极思想的人,他拥有着积极入世心态。在葛洪《神仙传》记载曹操向方士寻求养生之术的方法。并且张华在其《博物志》记载的更为详细“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2]一方面原因,鲁迅曾经做出过说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将天下的方士文士聚集起来,采取“聚而禁之”的手段,防止他们在外面趁隙作乱。而另一方面则是寻求养生之术。曹操也许不相信神仙的存在,但人到暮年本着一种存疑的态度,相信神仙也并无大碍,况且曹操对养生之术是深信不疑。他习啖野葛亦少饮鸩酒。野葛和鸩酒都是有毒的东西,曹操食用这些东西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抗毒性,防止他人向自己投毒。另外,根据黄节、丁福林多方考证,曹操的游仙诗大都写作在晚年。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4岁。自己到了暮年面对三分天下已成定局的情况,产生了“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的情怀,所以他希望以长生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功业。人到暮年的现实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游仙诗便成了曹操反映思想情感的载体。
  二、曹操游仙诗的主要类型
  曹操热爱文学,手不释卷。对汉乐府也相当了解,他现存的24首诗除去《谣俗词》全是选用乐府旧题。他一方面用来做汉末实录,如《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另一方面又沿袭汉乐府中带有神仙信仰的思想写作了《气出倡》《精列》《陌上桑》等游仙诗。
  一种是汉末实录,采取一种纪实的手法。另一种是带有虚幻的神仙思想。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诗歌作为感情的载体,暮年的游仙诗流露出来的“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的神仙思想,这是为了延续前期的政治理想。游仙是现实的再次延伸,曹操希望以长生的方式来完成统一大业。
  其中曹操的游仙诗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第一类继承汉乐府的神仙思想,仙地、人意象密集。
  曹操的游仙诗涉及了许多的仙人、仙地。如《气出列》泰山、西王母、 王乔、赤松、华阴山。《精列》蓬莱、昆仑居、君山。《陌上桑》羡门高、东君。《秋胡行》散关山、华山、东海等。在仙人的地方他骑白鹿,驾六龙、虹霓。希望和神仙“乐共饮食到黄昏。”《气出唱》对仙人仙境的幻想,与之同游,《秋胡行》羽化飞升,期望得到仙丹,获得长寿。歌咏与仙人交往,诗歌的主体意义并不是真正相信神仙的存在,这只是一种文人的审美趣味,把游仙进行审美艺术化。并非宣扬长生不死的思想。
  2.第二类反游仙情绪和生命的思考
  游仙诗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往神仙世界与对现实的不满。人们在企慕神仙的同时,同时感到神仙世界的虚幻,求仙成仙敌不过现实的力量,于是便创作了一些反游仙诗。“反游仙”模式展示的就是一个求仙失败、归于幻灭的过程,是对游仙作为一种心灵寄托的消解。
  曹操带有反游仙情绪的诗篇在《精列》《秋胡行》表现的比较突出。《精列》中“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认为所有的万物有生必有死。圣贤也是不能抗拒的,这就否定了长生不死的观念。即便是如此。面对自己的暮年,曹操幻想着与仙人交游,可那终归是幻想,很快又回到了现实当中,使之带有反神仙情绪。而这种思想在《秋胡行·愿登太华山》有所表现。这首诗起初如同传统的汉乐府游仙诗一样,登仙山与神人交游,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随后诗人却否定了当初的想法,认为赤松、王乔成仙是不可靠的,“存亡有命,虑之为蚩”。人是不可以抗拒自然规律的,对那种沉迷与求仙问道,持一种反对态度。他提出以一种闲适的态度过完一生“戚戚何所念,欢笑意所之”。虽然个体生命的短暂既然是无法彻底改变,因此便不足忧,只是社会的没有治理才是真正所忧愁的。
  正因如此,曹操游仙诗从仰慕神仙变成反对神仙。曹操是一位理性主义者,有着清醒的生死观,他并没有沉浸在神仙幻梦中。在他的游仙诗中寄托了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思考,并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曹操游仙诗的价值
  曹操的游仙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游仙诗的起源来自于屈原的《远游》。屈原的《远游》带有神仙修炼的观念,并抒发了诗人对仙人仙境、神仙长生的向往,开游仙诗的先河。秦皇汉武都有追寻长生之术,秦汉时期道教流行,汉乐府的游仙诗也比较多。如失传的《仙真人诗》《郊祀歌》《上陵》,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对神仙的向往以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而游仙诗到了曹操手中则发生了变化,他的游仙诗采用汉乐府旧题,乐府具有缘事而发的特点,用于抒发感情。继承屈原的传统,悲叹人生无常,抒发自己暮年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追慕神仙的情绪,反映出诗人强烈的思想矛盾。改变了之前游仙诗只是求仙的单纯幻想。从汉代游仙诗只注重“列仙之趣”而到游仙诗带有抒情色彩。在曹操之前,神仙是一种宗教观念,而曹操的游仙诗使其从宗教转变为文人式的。
  曹操的游仙诗,一反前人游仙追求长生,仰慕神仙的传统旨趣,表达了作者救世济民的理想。曹操对神仙带有的理性思考,使游仙诗摆脱了对生死的情感执着,从游仙诗变成了富有寄托的咏怀诗。
  可以说真正的文人游仙诗起源于曹操,曹操使偏于叙事的游仙诗向抒情的游仙诗进行转变。上启屈原,下启了曹植、嵇康、阮籍、郭璞等人,借游仙来述志的诗风。其描写所运用的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浪漫主义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曹操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建安诗歌感慨光阴短暂,却怀有着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曹操的作品与此种理想一脉相通。他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多感慨。为游仙诗开启了新的风貌,使汉乐府中“游仙之趣”的作品向着“坎坷咏怀”的方向日益发展。
  曹操游仙诗的思想实质,既不是悲叹人生无常,也不是单纯羡慕仙境,它是借游仙注入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写治世之抱负,把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和最高的理想追求。其神仙情绪和神仙梦想也不自觉地融入了政治观念,表达了积极的进取之心,显示出与游仙诗截然不同的哲理意趣和审美内涵,别有寄托,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拓宽了游仙创作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 1980年版.
  [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2004年版.
其他文献
采用砂培法试验不同氮素形态对西洋参黑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O3N为氮源时,黑斑病发病轻,而以NH4+N为氮源时发病重。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forms on the black spot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大家和传世之作,但张若虚仅凭其一篇《春江花月夜》,便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全诗以其恢弘浩荡的篇幅,清丽典雅的文字,匠心独运的构思,被郭沫若赞誉为“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并存,可谓“千古绝唱”。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美学;意境;情景;江水;月夜  作者简介:史贝贝(1992-),女,汉族,河南省郑州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戏剧与影
宁夏是全国五个省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解放初期的宁夏没有现代工业,只有一些小手工业作坊,1949年人均工业产值仅有8元。新中国成立后
摘 要:《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融各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于一炉,使之成为后世文学之滥觞。《诗经》是各种题材交织、风格集一身的经典,其中风诗、雅诗中的婚恋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探析女性视角下婚恋观,不仅可以发现这些诗歌所反映出来的婚恋思想,还可进一步透析周代先民对待婚姻爱情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诗经;婚恋;女性  作者简介:李亚玲(1990-),女,山西大同人,广西民族大学20
摘 要:《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描写婚姻家庭题材的作品,塑造了各类女性形象及家庭关系,作者笔下所涉及的大都是一妻一妾的家庭模式,是清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借以表现作者对家庭、社会及人伦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夫妻;妻妾;关系  作者简介:赵民艳(1991-),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人,本科毕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利用5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和5个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按Grifing方法4模式配制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了杂交F1代籽粒性状的遗传表现和配合力效应。从平均值看,普通玉米较高赖氨酸玉米在籽粒密度、百粒
摘 要:曲折描写是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描写方法,它以多种表现手法,把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和故事安排于精巧的情节结构中,立体式地刻画人物形象,深入挖掘生活中丰富的社会内涵,揭示社会生活主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三国演义》中的几个小例即可让人领略其妙处。  关键词:中国古典小说;曲折描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永荣矿务局机修厂和重庆煤研所共同研制的DSF—5型低噪声对旋轴流式局部扇风机于1988年6月在永荣矿务局通过部级技术(产品)鉴定。该风机采用两台不同叶型、旋向相反单独运行
摘 要:道教生死观对唐传奇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篇文章将从道教生死观在唐传奇中的体现这个点出发来进行论述,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道教生死观。第二部分将以《离魂记》中倩娘,《霍小玉》中的霍小玉,《张老》中的张老为唐传奇中主人公的主要代表,分析道教生死观在他们身上的体现。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道教生死观;唐传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本文从“风雅”的文化内涵,元白诗派诗歌中“风雅”传承的社会背景说起,重点阐述了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与创新。并且证实,盛唐诗歌之所以繁荣发展,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风雅精神”的继承。  关键词:元白诗派;风雅精神;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2  一、“风雅”的文化内涵  “风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