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121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解决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的“老大难”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把学习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目光和心灵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无拘无束地品味人生,体验真情,并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说:“作文就是你怎么想的,或者是怎么说的,就怎么写下来。”
  
  一、投身自然,体验生活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写作的冲动来源于鲜活的生活,脱离生活,对生活熟视无睹,习作之泉必然干涸。教师应该努力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生活背景,引导他们积极地投身自然、社会,体验生活,用个性化的眼光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在或清澈或浑浊的生活“泉”水的体验中,有酝酿“倾吐”的愿望。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体验生活。他曾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旅行,他把这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学校”,他说:“宁静的夏夜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朝霞那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和体味到朝霞、破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学生不仅得到了生活的体验,而且对相关事物的观察和感悟也不断加深,因此留下新颖独特的印象。这些自己亲身经历感悟过的现象就会纷纷涌出,必将诱发其表达的强烈欲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家乡风俗和特产,关注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样学生便能成为绚丽多姿的生活舞台前的细心观众,在沉积了大量深刻的感受之后,也必然会有很多心得和体会要急于向他人倾诉。
  
  二、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蓄积的大量生活素材,是原始的、零散的。要将它们反映到作文中,还要经历一番整理、选择、提炼和加工。这一过程的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曾经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作文教学要实现与阅读教学的结合,加强阅读的组织和指导,激发兴趣,拓宽渠道,培养习惯,使好书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从书海中汲取写作的营养。教师要将学生领进书籍的海洋,感觉到读书有趣、有味、有奇,诱发他们读书的热情。我所在的学校,全校统一规定:每周从教学计划内抽出三节课时,列入课程表,安排各班进入图书馆阅览室自由阅读。学生各取所好地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灵活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学生才愿意在书的殿堂里徜徉,才会感到其乐无穷。在这三节自由阅读课内,不仅只是阅读,还要求写好一篇读书笔记,但要求不高,形式可以各异。如摘抄型的(抄录书中优美的词语、句段以及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名言警句等)、感想型的、提纲型的、评论型的和补充型的,可以自由选择。读书笔记一般都有统一的本子,并统一规定开头的格式,如写上所阅读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日期和做笔记的题目、页码、时间等。每周结束上交给老师检查。每周三节自由阅读课学生可以涉猎多种适合的读物,以达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境界,而读书笔记又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我所在的学校成立有幼林文学社,每月出版一期,为学生提供展示写作的平台。学校还组织有各种语文的读写活动小组,如:每天的广播新闻稿,每月的班级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每学期学校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大大鼓励学生读书的热情。
  
  三、抒发真情,贴近生活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品质、家庭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的差异,他们对同样的生活内容的认识、理解、感悟也不可能相同。作文教学应该鼓励这种差异,呵护这些珍贵的个性,并为它们提供滋生、繁殖的土壤和空气,让学生在作文中求真知、吐真言、抒真情、做真人,充分地张扬个性,自由表达属于自己的生活。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我与学生一起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听了我的故事之后颇受启发,纷纷说了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一节课发言讨论后我要求学生提笔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学生情不能自已地倾注于笔下。结果这次的作文出乎我的意料,就连平时不写作文的同学也把他的作文本交上来了,学生个个写得情真意切。我从这次作文后反思,写作文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写作引入一泓不绝的活水,在生活中学作文,在生活中用作文,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抒发真情。教师除了在课内教学生写作文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将“笔尖”延伸到课外和校外,让学生通过日记、随笔等形式,随时将生活中的见闻和感想记载下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动笔”的习惯。让学生将采集、积累、模仿得来的东西不断内化,并创造性地外化为作品。从而体味由此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充分地贴近生活,提高认识,加深文化积淀,积累鲜活的语言,展示纯真的个性。作文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作文就不再是学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了。
其他文献
克里夫·扬是澳大利亚一个普普通通的靠种植马铃薯为生的农夫,他57岁时,有了一个梦想,要参加马拉松比赛。为此,他每天开始训练,即使是刮风下雨也坚持跑步。别人嘲笑他岁数太
武警院校教育中军事教员与学员之间开展教学活动时能否达到真正的和谐,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作者认为主要因素在教员。教员在授课时应当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才能达到先入
【新闻事件】教育部、国家语委于3月底发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和《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试行。据介绍,《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规
美学范畴群的对称、对偶结构,使人立刻想起与审美这一美学范畴相对应的一定还有另一范畴,它其实就是崇拜。崇拜两栖于宗教学与美学。传统美学由于对那在文化宏观上与审美关
有个叫约翰·戈达德的人,在他8岁生日的时候,祖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幅已经卷了边的世界地图。约翰·戈达德非常喜欢这幅地图,每当空闲时就拿出来看。在他15岁那年,他一口
【引言】千年华夏文明繁衍延续的土地,滔滔黄河水奔流不息的风景——这里是河南:炎黄故里,老子家乡,从夏商周走来,创唐宋朝繁华,铸无价宝钧瓷,引无数风流人物,共建富饶中原。
有句话说得好:“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唤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为他们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会得以真正提高。  实际上,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哪怕是智力平平的学生。而创造潜能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学生打交道的每个教师
一日子在深夜里交替着,这是一个公开的密谋,有了黑夜的掩护,回忆像一匹兽伏在不眠的人心上撕咬,人到了暮年才知道一天的时间其实是从这里开始的。庆芳走了快一年,再过一周就
美学,作为艺术哲学的传统观念,已经被超越了。新技术革命使当代世界文化迅猛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物质财富和精神价值的发展与变化,正在显示它的新生命力。几乎没有什
每届奥运会的主办国都希望本国选手在比赛中夺得首金,中国也不例外。可这个看似并不难实现的愿望在现代奥运会历史上还从没有实现过。这是什么原因?专家说主场比赛选手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