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角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语复译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zzf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意义研究的诠释学理论已被用于翻译研究多年。已有学者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对小说翻译进行了研究,但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的意义传递相对于小说而言具有更多特殊性及不确定性。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角度研究诗歌翻译仍鲜有人涉足。十四行诗具有相对固定的韵律特点和严格的格式要求,莎士比亚的五步抑扬格的写作方式又使其具有特殊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如何传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形式和意义成为译者的重要课题。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认为,一切翻译都是解释。他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前见的概念,认为前见构成理解的基础,从而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凡是需要翻译的地方,就必须要考虑到原文和目的语之间的距离。由于这个距离永远不可能被克服,就需要译者使二者在能够相互了解的地方相遇。翻译不是对作者原始心灵的唤起,而始终只能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当译者在翻译时想从原文中突出一种性质,就只能让这同一原文中的其他性质不显现出来或者完全压制下去才能实现。这就是解释的行为,即视域融合的实现行为。翻译是突出重点的活动,因此翻译总是比原文更清楚明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汉语译本最早的出现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已有梁宗岱、屠岸、梁实秋、金发燊、曹明伦、李明强、辜正坤等多位学者的译本。同时出现如此多的译本必有其因为。本文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角度对辜正坤、金发燊、屠岸、曹明伦和梁实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译本进行分析和解释。   研究发现,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视域、在翻译过程中突出不同的重点,直接导致不同译本的出现。在重新唤起文本意义的过程中译者自己的思想总是已经参与了进去,译者自己的视域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同一原文的不同译本的产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不同的译本突出了原作的不同重点,面对不同的读者,多种多样的译本更易于选择和接受。   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者来说,大量不同译本的出现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展现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内涵的全貌,为今后莎诗的研究提供更多视角和更多经验材料。视域融合可以作为诗歌翻译的理论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的摒弃错误的偏见,保留正确的前见,并有意识地进行第一第二次视域融合,为更广为读者接受的译本做出重要的铺垫。
其他文献
在语言学中,音韵包括各种语音元素,这些元素并非单独的语音段,而是一系列特殊音节和语音单位。语言中的音韵元素是促使语调,语气和韵律等语言功能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同声传译中,音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集中
翻译主体研究主要经历了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和译者-中心三个主要阶段。由于哲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问性的转向以及过于夸大各种单一主体性而出现的局限,翻译研究越来越关注翻译
在现代日语语言学中,从很多方面对接续词进行过研究,其中较多的学者从语用论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主要分析接续词在文章、段落和句子中的连接关系,以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发挥的作
最近二三十年与格交替在国外语言学界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汉语也存在着类似英语的与格交替的现象,但国内在这方面只有朱德熙(1979)、顾阳(1999)、沈家煊(1999)、周长银(2000)、刘丹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对文化负载词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测试和问卷的方式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非英语专业
运动目标的检测是智能监控系统和视频理解标注中的一个底层处理环节,这一环节的性能直接影响到中高层目标本体特征和运动特征的提取、目标分类、目标跟踪以及目标异常行为的分析。针对一些监控场景下常用算法速度较慢、对阴影过于敏感等缺陷,提出一种新的区域内容对比度直方图来描述小区域的特征,并利用该特征建立混合直方图背景模型,再通过减背景实现运动目标的快速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快速有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今年“7.1讲话”时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代题记
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的元功能是语言的核心,它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组成。交际者通过人际元功能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在交流中表达判断或评价,从而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