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锰渣的无害化处理及用于路基填料的环境风险评价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解锰行业作为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行业,大量堆存的电解锰渣不仅占用大量土地面积,并且严重污染周边环境。电解锰渣中含有大量的Mn和NH3-N,属于第Ⅱ类工业固体废物。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建设的快速发展,探讨利用工业废渣作为路基填筑材料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研究锰渣理化特性、浸出毒性的基础上,采用添加固化剂和水洗+固化剂两种方法处理电解锰渣,并利用淋溶浸出实验模拟锰渣应用于公路路基填料的实际应用场景,对锰元素进入地下水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对贵州、广西地区的共10家电解锰企业的16份电解锰渣进行理化特性和浸出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锰渣为含水率高、呈弱酸性、颗粒细小的工业废渣,可溶盐含量高于一般工业固废Ⅱ类场的入场标准,浸出实验表明电解锰渣浸出液中的Mn、NH3-N的浓度远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受降雨淋溶作用影响,新鲜锰渣中污染物含量高于历史锰渣。(2)在探究锰渣无害化处理试验过程中,探索了固化稳定化和水洗+固化稳定化两种方法。确定了磷酸三钠、生石灰、水泥和粉煤灰作为固化稳定剂的最佳添加比例和相应的实验条件;确定了水渣比、水洗次数及水洗后固化稳定剂的添加比例。经过两种方法处理后的锰渣的Mn、NH3-N和可溶性盐含量均满足相关标准。(3)利用淋溶浸出实验模拟锰渣作为路基填料的应用情景,发现无害化处理后的锰渣在淋溶液(PH=3.2)的淋滤作用下,浸出液中的Mn、NH3-N的浓度都呈先快速下降后逐渐平稳的趋势。根据锰渣在淋滤条件下污染物的累积释放量建立相关模型,求得污染物的长期释放量。建立路基填料中的Mn进入地下水的迁移模型,计算地下水中的Mn浓度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认为锰渣作路基填料其重金属释放对当地地下水的污染风险可控。
其他文献
<正>近年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矛盾纠纷化解“前端、中端、末端”精准发力,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为“湖南之治”贡献了“湘西之为”。“四级书记”挂帅,高位推动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2019年,在湘西州司法局的积极推动下,
期刊
农村学校的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良好语言环境,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多种辅助工具激活课堂,增强课堂效果,这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笔者做了许多尝试,运用自制教具成了简单易行的教学手段,让农村小学英语的课堂也能充满无限乐趣和可能。
略读课文承载着重要的教学价值。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材里的略读课文也随之增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此类文本的教学要义和尺度,给足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聚焦语言文字的品悟运用,适当拓展整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当代命案防治的内容和效果提出了新要求。通过透视H省命案数据,对命案发生规律进行归纳,发现社会矛盾纠纷是命案防治中的重要可防性因素。当前命案防治工作面临诸多困境,例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仍留疏漏、社会面治安防控重点不够突出、警务部门对高危涉案群体的关注不足、重点人员管控尚未走出陈旧模式等。究其原因,系命案防治观念中对人权保障的认识出现偏差、防治对策重“事后打击”轻“事前预防”、防治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近年来地震问题愈加严峻,人们对于房建施工中建筑的稳定性尤其关注,并且也对建筑结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结构既影响着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同时对于建筑的使用寿命也有着极大影响,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整个房建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必须给予其施工技术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房建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展开深入研究,为
<正> “高薪养廉”,是一个时期以来较为广泛地流行于国内外的一种说法。如果作为一个学术命题,自然可以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要是把“薪”之高低变成廉洁与否的前提条件,恐怕是不可取的。 所谓“高薪养廉”,并不是哪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创造,也不是经济学家或别的学者的新发明。在中国封建时代,早就有人
期刊
<正>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质,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全面释放自己的个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
期刊
从音义匹配关系角度,通过“摘拓”“荼茶”“盾”等例证考察《玉篇》音韵研究中利用声训、古今字和反切比较等材料的研究过程,不仅验证了先贤结果的正确性,而且对可能错误的已有成果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研究认为“古音回归”的实质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语言(语音)规范,以及音义匹配关系的调整,而非“回归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