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草莓IPT/CKX基因的进化及表达功能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119257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莓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其果实色泽鲜艳、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草莓的生长周期短、结果早,栽植经济效益显著。我国是草莓生产和消费大国,栽培面积和年产量均居于世界前列。普通栽培草莓(Fragaria × ananassa)是八倍体,基因组复杂,研究难度很大。二倍体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具有生长周期短、种子产量高、转化体系成熟、基因组小且已完成测序等优势;并且除了果实大小不同之外,森林草莓在花结构、花器官排列和早期果实发育等方面的特性均与栽培草莓基本相同,因此是研究栽培草莓的理想模式植物。细胞分裂素是调控草莓生长发育的关键激素之一,在草莓果实发育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主要通过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和降解两方面来调控。异戊二烯转移酶(IPT)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KX)分别是催化细胞分裂素合成和降解的关键酶,也是决定内源细胞分裂素浓度的最重要的两个因子。因此,研究森林草莓中IPT和CKX基因的进化和功能,对阐明这两类基因在草莓果实发育和逆境胁迫中的作用、解析细胞分裂素在草莓中的功能、调控内源细胞分裂素的水平以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草莓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1.IPT根据催化底物的不同,可分为ATP/ADP-IPTs和tRNA-IPTs两类。通过保守结构域的搜索和验证,在森林草莓中鉴定得到7个IPT基因,包括5个A TP/ADP-IPTs和2个tRNA-IPTs。通过与其他19个代表性陆生植物中鉴定得到的171个IPT基因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后发现,被子植物才含有ATP/ADP-IPT基因,低等苔藓、卷柏类植物中不存在A TP/ADP-IPT基因的同源拷贝。并且,被子植物中ATP/ADP-IPT基因的数目变化较大,从2至21不等;草莓中ATP/ADP-IPT基因的数目少于所调查物种中的平均值(8.13个)。相对的,tRNrA-IPT基因广泛地存在于所有所调查的陆生植物中,且在被子植物中的数目相对稳定(2~3个)。因此,草莓与其他被子植物中,ATP/ADP-和tRNA-IPT基因很可能具有不同的进化模式。对草莓IPT基因外显子/内含子结构的分析显示,只有一个A TP/ADP-IPT基因含有2个内含子,其他ATP/ADP-IPT基因均不含有内含子;而两个tRNA-IPT基因均有不少于15个内含子的插入。其他被子植物中两类IPT基因的内含子数目也具有类似的显著差异。蛋白Motif组成分析显示,草莓和其他被子植物中两类IPT蛋白具有不同的Motif组成,而同一类IPT蛋白的Motif组成基本一致。此外,为了追溯草莓中两类IPT基因的起源,选取了包括细菌、古细菌、原生生物、真菌、动物和植物在内的六大类生物的58个代表性物种,对其中的两类IPT基因进行了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两类IPT基因具有不同的起源:tRNA-IPT基因非常古老,广泛地分布在所有生物界;而ATP/ADP-IPT基因仅存在于被子植物中,很可能是在被子植物共同祖先中由Ⅱ型tRNA-IPT复制分化产生的。综上所述,草莓中的ATP/ADP-和tRNA-IPT基因在基因结构、Motif组成、起源以及进化模式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很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2.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两类IPT基因在草莓中的表达模式。草莓花与早期果实的转录组数据及根、叶、中后期果实等器官的RT-qPCR结果分析显示,tRNA-IPT基因在草莓花和果实的不同组织/发育阶段均具有稳定的较高水平的表达(即组成型表达),而ATP/ADP-IPT基因则只在其中一部分组织/发育阶段表达,在其他组织/发育阶段中表达量很低甚至无法检测(组织特异性表达)。另一方面,在高温、低温、高盐和失水胁迫处理下的草莓幼苗中,两类IPT基因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响应模式。因此,推测草莓中两类IPT基因可能主要在其生殖器官的不同组织或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功能。另外三种代表性被子植物(无油樟、玉米和拟南芥)中的表达模式分析,也支持ATP/ADP-和tRNA-IPT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差异表达。在最早分化出来的被子植物无油樟中,ATP/ADP-IPT基因在雌花芽中几乎没有表达;而在核心被子植物草莓、玉米和拟南芥中,一半以上的ATP/ADP-IPT基因都在花中表达,表明ATP/ADP-IPT基因的扩张与分化可能与花器官的复杂化有关。3.细胞分裂素氧化酶(CKX)是目前已知的植物体内唯一降解细胞分裂素的酶。在森林草莓中鉴定得到8个CKX基因。通过与其他19个陆生植物的182个CKX基因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在陆生植物的共同祖先中,很可能只存在一个CKX基因的同源拷贝。因此草莓和其他陆生植物中,CKX基因发生了中等程度的扩张。全基因组复制和离散复制是草莓CKX基因扩张的主要机制。草莓CKX基因中内含子插入的数目变化不大,3~5个不等;不同CKX蛋白之间的Motif组成也基本一致。其他陆生植物中的CKX基因/蛋白也具有类似的特征。这些结果表明,草莓及其他陆生植物中的CKX基因在基因序列、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和Motif组成上是比较保守的。对草莓花与早期果实的转录组数据的分析显示,草莓CKX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不同;在同一组织的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也有所不同。因此,CKX基因很可能在草莓不同组织/发育阶段具有功能分化。4.进一步调查CKX基因在六大类生物中的分布发现,除了陆生植物,CKX基因仅存在于极少数细菌和一个古虫的基因组中。古细菌、原生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藻类)、真菌和动物中均不存在CKX基因的同源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陆生植物中的全部CKX基因形成单一的基因簇,且与细菌CKX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陆生植物CKX蛋白的Motif组成与细菌CKX蛋白的Motif组成一致性最高,与古虫CKX蛋白的差异较大。这些结果表明,陆生植物CKX基因很可能起源于细菌。陆生植物的姐妹谱系藻类中不存在CKX基因;与其他类细菌相比,大部分蓝细菌中的CKX基因与陆生植物CKX基因的亲缘关系较远、蛋白Motif组成差异较大;并且,对CKX基因分化年代的估算显示,陆生植物与细菌CKX基因的分化年代约为4.18亿年,与植物登陆的时间基本一致,表明陆生植物核基因组中的CKX基因不可能来源于叶绿体基因组。因此,草莓与其他陆生植物CKX基因很可能起源于细菌;陆生植物的共同祖先在登陆之前,通过非叶绿体途径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从细菌中获得了CKX基因。5.组成型过表达CKX基因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利用根特异性启动子驱动CKX基因分别转化草莓和烟草,以在基本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检验CKX基因的表达对植物耐旱性的影响。对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的干旱处理结果显示,转基因烟草茎的纵向萎缩要比野生型的少,并且萎缩程度要比野生型线。更重要的是,在复水实验4天后,转基因烟草从干旱胁迫中恢复,萎蔫的叶片展开,并且茎的萎缩消失;而野生型植物则未恢复。即过表达CKX基因增强了烟草的耐旱性。在草莓中根特异性过表达CKX基因,促进了草莓根的生长,而地上部分相对变矮。通过对细胞分裂素信号途径基因的RT-qRCR分析证实,转基因草莓中多数细胞分裂素响应基因的表达水平低于野生型中的。对赤霉素合成基因(GA3和GA20ox1)和信号阻遏蛋白基因(Della)的RT-qRCR分析显示,根特异性过表达CKX基因,降低内源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同时,很可能也引起了内源赤霉素浓度的降低。对草莓幼苗干旱处理后,干旱响应基因RD29在转基因草莓根和叶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野生型中的,表明相同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草莓的受胁迫程度显著低于野生型,即过表达CKX基因提高了草莓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Aubry-Mather理论中的若干问题.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至第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 在第二章,我们首先将法国数学家A.Fathi建立的弱KAM理论(与Mather理论密切相关)参数化,对于一般形式的Hamilton函数得到低维作用极小测度的存在性定理.然后,将该定理局部地应用于近可积Hamilton系统,从而对动力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法国博学家H.Poinc
本论文在等价局域势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正电子与基态镁原子碰撞的、能够处理二体电荷转移过程和三体电离过程的极化势。应用这个势,使用动量空间耦合通道光学势模型,分别计算了入射能量20.0-100.0 eV内的正电子与镁原子碰撞的的正负电子偶素截面(简称Ps截面):Ps(1s),Ps(2s),Ps(2p)和总的Ps(n=1+2)形成截面以及中等能量范围(8-60 eV)正电子与镁原子碰撞的电离截面和弹性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地区面积广大,全国农业人口占国家人口的绝对大多数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既为我们指明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有待我们在乡村建设中进一步加以补齐的短板。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的乡村地区长期和城市处于不均衡发展的状态,导致广大乡村地区在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普遍存在着
本文主要对多元双正交(M,R)插值型对称可加细函数向量的构造,三向坐标下基于Box样条的周期插值双正交小波的构造和分解重构的快速实现算法,以及小波分析在手指静脉图像增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内容如下: (1)本文的第一部分对多元双正交(M,R)插值型对称可加细函数向量的构造进行了研究。基于当前既有的多元(M,R)插值型对称和正交可加细函数向量与一元(d,r)插值型双正交可加细函数向量的
本文综合运用变分法、上下解方法、拓扑度理论、临界点理论和同伦连续法等多种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p-Laplacian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与多重性.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论文主体部分. 在第二章,我们研究一维p-Laplacian方程-(|u’|p-2u’)’=f(t,u)的周期解问题.利用比率(?)与(?)在无穷远处与零点处的渐近极限与算子-Δpu的谱的相交关系,我们
细胞外超氧化物岐化酶(EC-SOD)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有四个相同的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含有一个Cu原子和一个Zn原子。EC-SOD的一级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N-末端,负责四聚体的形成,其中还含有糖基化位点;活性中心,负责发挥酶活性的部位,可以耐受极端pH,高温以及强变性剂,与CuZnSOD有较高的同源性;C-末端,提供对肝素和Ⅰ型胶原蛋白的亲和力,使EC-SOD可以结合于细胞间质上,最近有研究者发
溶质转运蛋白1(Slc11a1)由12个预测跨膜区构成,它是二价金属离子传输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哺乳动物的Slc11a1能够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分枝杆菌、杜氏利什曼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Slc11a1第四跨膜区的G169D突变会导致蛋白功能的丧失。Slc11同源体的电生理学研究发现第三跨膜区中一些保守性残基的突变会导致Slc11传输功能的降低或丧失。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圆二色谱、荧光光谱和差示扫
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和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发展耕地的高效利用种植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然而,这样的挑战促使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作物同时种植的间套作种植模式。间套作种植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集约化的农业种植方法,该种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增加作物的养分吸收。在中国,谷物-豆类间套作,尤其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MSI),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间套作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的
研究背景:在小鼠胡须-感觉皮质通路中,感觉皮质被认为是研究感觉信息整合的理想模型。感觉皮质的信息处理中心由barrel环路与septa环路构成,它们分别接收丘系通路与旁系通路的信息输入。其中,丘系通路负责传输单根胡须信息至barrel环路,而旁系通路负责多胡须信息的传输。作为旁系通路的主要信息接收区域,感觉皮质第五层上层(L5a)同时接收barrel环路与septa环路的信息输入,并且在信息集成中
当时谐电磁平面波入射到一个周期性结构上时,会发生散射.通常,正散射问题是指根据入射场,散射体和介质性质来确定散射场.反散射问题是指根据散射场来确定波源,散射体或者介质材料属性.近年来,周期性结构的正反散射由于其多样化的应用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光学元件(如校正透镜,防反射界面,分束器和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中.目前,正反散射问题研究绝大多数都假设散射结构是确定的,并且在计算反问题时仅考虑测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