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陪读:农村家庭教育抱负的传递研究--基于四川某中学农村陪读现象的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o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历和文凭作为社会筛选功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教育成为影响个人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机制。受改变地位的内在驱动力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卷入到获取优质教育机会的竞争行列,进城陪读是农村家庭为了实现教育抱负,参与教育场域竞争的典型形式。本文从教育抱负视角出发,以四川某中学的农村陪读家庭为研究个案,探究教育抱负如何作用于农村家庭的陪读策略,以及家庭教育抱负的传递成效。
  研究发现:教育抱负是驱使农村家庭进城陪读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这种高期望的背后蕴含着家庭为子女设计的理想三部曲:上大学→好工作→好生活。受家庭资本、成员生命历程经验、子女学业成绩、学校教师权威判断等因素影响,家庭对教育效用的认识和子女教育的最终目标导向有所差异,教育抱负呈现出差异性。为了传递家庭教育抱负、实现“上大学”这一基本目标,农村陪读家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利用社会网络关系和经济资本为子女择校择班;构建陪读社交圈,通过弱关系获取一切有利于子女学习的信息;与教师微妙互动,努力掌握教育场域的竞争规则,希望通过在场陪读的方式为子女学习助力。
  然而,教育抱负传递过程复杂。受外部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减负下的城乡学生教育获得差距等结构性因素,内部家庭文化资本匮乏、经济资本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村陪读家庭不一定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实现长远的教育抱负。一是父辈的教育抱负未能及时转化成实际的教育投入,家长未能在子女早期为其形塑正向的教育抱负,导致家庭错过了传递教育抱负的最佳时机。二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手机通讯端的发展,亲子间的教育抱负不同构,子女不一定认同父母的教育抱负。即便有部分家庭能够成功传递抱负,但最终具有突围潜质的学生仍寥寥无几,大部分人依旧难以回避社会再生产的命运。最后,本文分析了教育抱负实现的可能路径,从长远看,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是实现农村家庭教育抱负的根本举措,也是农村学生摆脱社会再生产命运的关键之举。
其他文献
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原始村落面貌不复存在。乡村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解体,社会纽带松散,村落共同体呈衰落状态。近些年,国家、市场与社会对乡村的倾斜使得部分“中间状态”的乡村利用乡村价值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关联,形成新型的村落共同体。本文利用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将社会资本分为正式网络关系获得的社会资本以及非正式网络关系获得的社会资本。并从村落对非正式网络关系的运用以及正式网络关系的介入两个方面来分析新型村落共同体的形成路径。
  研究发现市场经济的冲击虽
近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选择返乡就业。高学历青年群体为什么返乡就业?他们如何返乡就业?学界对之虽有初步的探究,但多为宏观上促进该群体返乡的对策性研究,或停留在对大学生返乡意愿等主题的描述层次,较少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探讨高学历青年返乡就业的实际行动逻辑,以及个体就业行动与宏观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返乡就业青年中的高学历群体,运用理性选择分析框架对其返乡就业行动逻辑进行分析。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赣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威胁人类基本生存的敌人,在我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也由来己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就带领人民群众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完善,党又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以消灭绝对贫困,抑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收官阶段,脱贫攻坚最后剩下的“硬骨头”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区位条件封闭的偏远深度贫困地区。然而,深度贫困地区因个体能力贫困,而难以借助个体化脱贫模式走精准脱贫道路,这就造成了“精确靶向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一直以来深受全党、全中央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城镇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的今天,仍有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乡村精英为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倡导以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形式进行就地城镇化建设,这种现象在城郊地区的农村尤为明显。我国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与农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也关乎国家整体发展。农村地区稳收入、保民生、促发展,对将农村打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有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以H省H村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近2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家庭结构变迁也使得老龄化加速发展。当前,在讨论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对老年人本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愿景、价值追求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不利于当下乃至今后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建构。研究立足于C市老人的祖辈托育实践进行个案观察,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来揭示城市老人的个体化发展现状。通过贝克的个体化理论分析发现,在托育实践中的城市老人基于传统家庭主义文化和单位制下的集体生活惯性,个体化发展“脱域”过程存在着困难,且社会文化对老年人积极形象的弱化和话语的边缘化
在社会转型越来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更加开放,就业选择也越来越自由化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求职变得简单了,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它比之前要更复杂,原因在于在现今“陌生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受到冲击,而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信任模式尚未完善,导致许多领域都出现了信任危机,使得“信任关系”的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信任关系的视角去分析现社会中的就业问题,主要研究在社会招聘中求聘双方的信任关系建构。笔者以实习所在单位J公司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以求职者的视角将
师:(深情地)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回溯,让我们回到1936年,一个37岁的中年男子——老舍,在山东写了一篇抒情散文——《想北平》。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段对话之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齐):准备好了。  师:好,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教師播放幻灯片。]  对话一:裸读感受  这篇散文,你喜欢吗?从主题、内容、形式角度任选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主题:情感(作者要表
期刊
摘 要:运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语言训练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为我们提供了多方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王君;语言赏读;教学方法  “只要对生命保持敏感,题材就不会匮乏;只要对语言保持敏锐,文字就不会粗糙。”去年刚刚去世的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先生在谈到写作时曾这样说。作家是这样,一名优秀
期刊
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常常会被人们谈论的话题,要研究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从乡镇基层政府去探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日常的社会治理中,乡镇基层政府和农民之间的互动是最常见的。本研究以贵州省S村为田野工作点,在惠农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的来阐述和分析扶贫干部与村民互动的故事,进而透视S村扶贫干部和村民之间的行为策略及行动逻辑。
  研究发现,S村扶贫干部和村民围绕惠农资源的配置会产生一系列的博弈行为,扶贫干部会根据自己所报掌握的信息优势和所处于的地位优势采取利用规
本文通过梳理学术研究中常见的“有为精英-消极村民”的研究传统,以此观照个案村Y村的经验事实,发现现实中那些能力平平的无为型村庄精英①主政下的村庄秩序仍然良好。结合Y村普通村民的积极实践资料,提出了“积极村民”的概念,并探讨其面对村庄内部精英失庇、外部城市化暴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土地非农化压力境况下所采取的积极行动背后的情感和利益逻辑及其对村庄秩序的维续作用。
  Y村“无为精英-积极村民”的组合模式有其产生的背景。一方面,无为型精英继替有为型精英主政村庄事务引发了村民强烈的“失庇感”,再加上城市化暴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