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背索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桥梁力学性能分析与优化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wk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满足不同功能要求,可对桥梁结构的基本体系进行组合,从而丰富创新了桥梁结构体系。无背索斜拉桥与连续梁桥的组合协作,兼顾了桥梁的景观造型和跨越能力,给城市桥梁的设计提供了新方案。目前对该类组合体系桥梁的结构力学性能分析及优化研究较少,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总结斜拉桥、无背索斜拉桥和无背索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桥(部分斜拉桥)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基本力学特性的基础上,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塔梁固结体系、连续梁和刚构体系(常规无背索斜拉桥)三个空间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无背索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塔梁固结体系)桥梁在恒载、活载和温度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力学性能。  (2)分析了既有的确定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对应力平衡法和影响矩阵法的原理和计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利用索力竖向分力与主梁恒载的比值初步确定成桥状态,采用应力平衡法确定主梁和索塔的弯矩可行域,利用影响矩阵法,借助MATLAB软件实现索力的优化。最后总结了无背索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桥梁确定合理成桥状态的具体计算步骤。  (3)选取无背索斜拉—连续梁组合体系桥梁的索塔倾角、索塔塔跨比、主梁拉索间距、主梁刚度和索塔刚度等结构设计参数,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不同参数对组合体系桥梁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其他文献
过去的钢框架节点往往设计成全焊接或栓焊混接等刚性节点形式,以抵抗水平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但在1994年美国的Northrige地震和1995年日本的阪神地震中却发现了框架节点区的梁
水下地形测量在航道、港口、水利、资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是水利工程测量、海洋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河道、水库的水下地形观测是采用经纬仪交会定位,配合超
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调压井开挖围岩稳定性问题,力学模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直接关系到水电站施工和运行的安全,是水电工程建设的重点问题和关键技术之一。岩体力学介质模型和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最为普遍、范围最广的结构形式,由于钢筋锈蚀引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过早破坏,已成为土木工程界关注的一大热点。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造成目前的研究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交通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断面多车道隧道在公路建设中普遍出现,并且因为地形等因素的限制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城市建设的进度加快,大量建设工程都直接涉及到边坡、基坑的开挖或支护。而且场地条件、地质情况越来越复杂,边坡
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已大量运用于大跨度、超高度、载重大的各种重大工程及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线工程中。而目前对于内配钢管的钢骨混凝土核心柱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其相对于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试验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天然有机物对生物除铁滤柱的影响,探讨了生物过滤除铁的特性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pH值为6.5,DO为2.5
混凝土在多轴应力下的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已有许多成果,但大多仪适用于单调比例加载的情况。本文针对混凝土材料进行了一种加载路径中包含对应变反馈控制的复杂加载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模型可直接为震后有损伤结构的安全度评价与修复加固提供理论依据,并可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前采用的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