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负荷聚合建模及协调控制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w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网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现代电力系统正在逐步向源荷互动、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特高压交直流互联等方向发展。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使电力平衡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时间不均衡,调峰调频压力突出,现有的发电跟踪负荷的模式已无法适应电网的发展;另一方面,负荷侧设备更加多元化,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等资源的大量应用使得负荷端的灵活可控性增强,为电网提供了丰富的可调资源。大规模可调的负荷侧资源如何参与电力系统的运行与控制已然成为电网面临的新挑战,然而目前对于海量异构负荷的协同控制和优化调度方法尚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3种储能型柔性负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异构负荷的聚合建模及响应潜力评估、协调控制策略及优化调度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解决多类型柔性负荷的统一建模问题,针对3种储能型柔性负荷,定义了通用的可控能量状态裕度指标,建立了空调负荷、电动汽车负荷、分布式储能负荷的虚拟储能负荷模型,并以可控能量状态裕度指标为状态变量建立虚拟储能负荷的聚合模型。同时,分析了负荷主、客观参与调控的响应潜力范围,根据负荷运行状态、可控能量状态裕度、响应次数来进行客观响应能力的评估,并引入负荷主观参与度概念表征用户负荷参与调控的意愿,构建考虑价格激励、剩余荷电这两个关键影响因素的模糊参与响应机制,从而得到考虑主客观参与能力的负荷响应潜力,为上级调度层提供柔性负荷的可调容量等有效控制信息,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异构负荷资源聚合方法的有效性。其次,为了解决异构负荷的协同控制问题,提出了负荷群之间的协同优化方法。在明确群内调控机制的情况下,建立了表征负荷调控能力的异构负荷可控裕度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可控裕度指标的柔性负荷状态序列控制方法,通过对负荷的状态变量进行分群、基于可控裕度指标进行优先排序、求解响应负荷数量、调整负荷运行控制变量,实现对于负荷的联合调控。最后通过仿真算例分析,验证了异构负荷协同控制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最后,为了解决柔性负荷的优化调度问题,建立柔性负荷的分层优化调度架构。在调度中心-聚合商层面,建立了考虑用户负荷类型差异性和用户成本满意度的聚合商售电电价优化模型;基于非合作博弈,提出了以各聚合商利润最大化的调度容量分配方法。对于聚合商-用户层面,提出了负荷群的调峰优化组合模型,对于模型系数不同的虚拟储能负荷,对其按照模型系数进行聚类分组;引入负荷群虚拟价格的定义,结合负荷的反弹模型,建立了考虑负荷反弹抑制及控制代价的多目标负荷群组合优化模型。最后基于算例分析了各聚合商及负荷群的分层优化调度过程,验证了柔性负荷分层调度方法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微塑料是一种已经被广泛认知的新兴污染物。它会随着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过程及去除效果产生影响,微塑料对人工湿地这一污水处理工艺的影响还未见报导。本文通过水培实验,比较了3种类型(聚酰胺微粒PA-MPs、聚乙烯微粒PE-MPs、聚苯乙烯微粒PS-MPs)、4种粒径(5μm、50μm、100μm、500μm)条件下,微塑料对湿地植物美人蕉的生理毒性;实验分析了PS-MPs对湿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启动,国内加快了电力市场试点建设的进程。目前多个试点省份正式启动了现货系统试运行,如广东、浙江,在各地的市场规则设计中,均提出未来要选择更符合市场资源配置规律的发电负荷双侧竞价的现货市场路线。相比于发电侧单边竞价的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双侧竞价的模式更为成熟、高效,但市场运营体系和市场规则设计的复杂度也显而易见。在双侧报价的机制下,发电商会有怎样的交易策略变化,具有
学位
学位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21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8.4%,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34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7.5%,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保障其电量消纳,同时缓解给电网调节带来的压力,研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力市场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化进程,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凸显可再生能源在市场交易中的绿色属性,对
学位
学位
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以及低功耗蓝牙的出现,基于蓝牙的室内定位技术受到越来越多学术界以及相关行业的关注。蓝牙位置指纹室内定位方法虽然在近几年不断改进而日趋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实际环境下,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并不完全服从正态分布,使用常规滤波方法得到的RSSI指纹质量较低;加权K邻近法
汞是一种在常温下以液态形式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生物累积性、迁移性和毒性。化石燃料燃烧、金属冶炼、水泥生产等人类活动是汞污染的主要来源。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燃煤大国,2015年汞排放量达469 t,其中因燃煤导致的汞排放占40%。目前燃煤电厂已采用污染物控制装置协同脱汞,但燃煤副产物如脱硫石膏、吸附剂、飞灰中汞仍然具有二次释放的可能性,需引起重视。目前固体废物中汞的稳定化技术有土壤洗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