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农业水土资源的变化趋势与匹配特征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关中地区位于三秦大地的中部,具有非常悠久的农业生产发展历史,农业粮食生产产量约占全省的65%,GDP和人口分别约占全省的70%和60%以上,是陕西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中枢和农业粮食生产的基地。关中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关中区域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易旱区农业生产环境,农业耕地面积中98%以上的是旱地,气候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以农业生产耕地面积计算,关中地区耕地亩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0多立方米,是陕西省亩均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40%左右,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因此,在关中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和农业耕地资源是两大刚性约束条件,两者之间的匹配水平直接决定着关中农业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并制衡着农业生产的投入因素,进而直接影响着农业粮食生产的趋势变化。说明了关中农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需求与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其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面对的重要实际问题。本研究选取陕西省关中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和实际调查的有关资料,结合气候学、地理学、农学和数理统计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关中地区水土资源与农业粮食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中地区水资源状态的趋势变化、农业水土资源的利用需求与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等方面的量化计算与理论研究后,分析与评价了关中农业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趋势变化。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关中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趋势变化分析。通过对关中地区降水量、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的动态变化进行计算分析,分析研究了该区域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时空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地理分布上而言,关中南部的降水量明显大于关中北部的降水量,关中西部的降水量明显大于关中东部的降水量;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南的地表水量明显比渭河以北的丰富。结合统计理论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法计算分析后可知,关中水资源在其地域分布上变化很大,极不均匀;在时间、季节的分配上很不均衡;水资源的拥有量总体处于短缺状态。从该区域整体上而言,年降水量的离散程度相对比较集中,变化比较平缓,总体上,关中地区的年降水量处于减少的趋势。(2)关中农业水资源的利用需求变化与优化配置研究。针对关中农业水资源的利用需求,采用1980年到2018年的统计数据,对关中农业水资源利用的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以2000年到2018年的数据,对关中“五市一区”的农业用水变化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农业用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通过对关中2000~2018年农业水资源用水量的分析,关中农田灌溉年平均用水为25.50亿m3,农业年平均用水为32.16亿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分别占关中农业年用水量、关中地区总用水量、陕西省农田灌溉年均用水的80%、57%和52%。关中农业年均用水分别占关中地区年均总用水和陕西省年均农业用水的64%和52%;经过对关中农业需水的预测(第一产业)分析后得出,关中2020年农业50%的需水量为48.58亿m3,75%的需水量为49.82亿m3;2030年50%的需水量为44.86亿m3,75%的需水量为49.01亿m3。根据关中水资源分布的地形高程、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及农业对水资源的利用需求,针对关中水资源优化体系的组成优化,提出并讨论分析了以渭河为中心通道的“三线十点”的水资源配水配置网络系统,结合水资源配水计算数学模型从整体上进行了部分的优化计算研究。(3)关中地区农业耕地资源变化趋势分析。针对关中地区,选取了 1985-2017年的农业耕地面积数据,对关中农业耕地面积资源的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根据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遥感数据资料,经过AcrGis10.2系统解译和数据处理,分析了关中耕地面积和农业面积数量变化的时空差异性并讨论分析了关中农业干旱的变化趋势。(4)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理论与关中农业水土匹配特征的研究。在分析农业水资源含义和水土资源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时间匹配和空间匹配理论进行了研究,针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概念范畴,结合关中地区水土资源分布与变化的具体实际状况,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论点,指出在关中农业生产过程中,超过一半的农田农作物的生长主要依靠“蓝水”资源,关中农业粮食生产中“蓝水”起着主要作用。采用单位农业耕地面积上能够拥有的水资源量法,在AcrGis10.2系统支持下对关中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关中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分布上,关中西南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远大于东北部。从行政区而言,宝鸡市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最高,西安市次之,渭南市为第三,咸阳第四,铜川最后。(5)分析研究关中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PCA)和主成分回归(PCR)等有关理论,对关中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农业水土资源环境条件与生产投入因素,结合PCA分析法和PCR回归法的数学统计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各因素贡献率的大小,定量分析各因素条件对关中农业生产影响的主次程度及贡献大小。讨论分析在关中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耕地、农业灌溉、人力资源、生产资料投入、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业粮食生产的影响变化趋势等。(6)关中农业粮食生产趋势变化规律的分析讨论。应用波动指数理论,分析研究关中及各地级市粮食生产的波动变化趋势。探求和揭示了关中农业粮食生产及发展的趋势变化规律。运用数学回归理论对关中地区及各市的粮食生产产量进行回归计算,并对关中未来12年和各市区未来10年的粮食产量的趋势变化进行了预测计算。为关中农业生产的良性、科学和有效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关中地区水资源分布的自然地理、地势环境条件,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以及农业对水资源的利用与需求,针对关中水资源优化体系的组成优化配置,提出并讨论分析了以渭河为中心通道的“三线十点”的水资源配水配置网络系统,截止目前,还未见到针对关中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这一问题的其他完整配置网络研究。(2)深入探讨分析了农业水资源的含义和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理论,研究了关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分析,采用水土匹配系数模型,对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土匹配关系计算分析后,得到了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回归对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定量的分析了各因素对关中农业生产影响的主次程度。(3)运用数学回归理论对关中地区及各市的粮食生产产量进行回归计算后,应用波动指数理论,分析研究了关中及各市粮食生产的波动变化趋势,探求和揭示了关中农业粮食生产及发展的趋势变化规律并对关中地区未来12年和各市区未来10年的粮食产量的趋势变化进行了预测计算,为关中农业生产的良性、科学和有效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创造性是指产生新颖且适宜的产品或观念的能力。根据SIAM(Search for Ideas In Associative Memory)模型,知识激活是创造性观念生成的先行环节。有研究者指出,概念图创作有助于增加知识激活的宽度和深度,从而将个体引入更为复杂、灵活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研究显示,概念图创作能力与言语创造性表现存在正向关联。那么,作为一种知识激活工具,概念图启动能否促进言语创造性表现?若能
本研究所探讨的公共精神及其教育问题,是关涉现代社会生活和谐发展和个人作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作为我国公共教育的基本构成,担负着培育学生现代公共精神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所以探究当前我国学校公共精神教育问题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社会所需,更是个人成长之基,意义重大。为此,本研究以学校生活中学生公共精神的发展状况及其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学校生活中学生公共精神的发展与教育状况、所蕴
基于碳中和、碳达峰的现实需求背景,本课题开展了农林废弃物制备建筑保温材料的研究,对于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高值化利用、实现负二氧化碳排放、促进建筑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借助实验研究手段,提出与验证了农林废弃物建筑保温材料制备技术路径。具体包括:探索新型生物质复合保温材料制备工艺路线;展开包括密度、热学性能、力学性能、水力学性能以及防火性能等多目标性能测试研究;针对关键工艺参数影响特性深度分析,如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纳米尺度设备的创新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纳米尺度的纳米器件在细胞监测、疾病诊断、损伤恢复和医学治疗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体内纳米网络(Intra-BNN)正是由这些集成的纳米级设备,以及部分被植入人体内的设备来收集身体的健康信息。目前,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正在采用纳米级设备的高精度与无创伤的连续监测特性,来提升医疗监测、医学治疗和远程医疗等的服务质量。然而,这些纳米
植物细胞细胞质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Ca2+]cyt)精确调控了植物对昼夜节律的响应、生物钟基因的表达和钙依赖性蛋白的活性等多种生理反应。大量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改变,[Ca2+]cyt产生昼高夜低的节律特性,并影响了气孔运动、花期转换及花粉管生长等生理活动。拟南芥AtCCaP1(Arabidopsis thaliana cytosolic Ca2+binding protein 1)是一种编码大
表面等离激元是金属与介质界面上自由电荷的集体相干振荡。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可实现纳米尺度下的光场限域和光场调控,是实现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局域电磁场极大增强的重要途径。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及其驰豫过程产生的近场增强、热载流子及光热效应,在光谱增强、分子催化、海水淡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论文借助稀土离子掺杂微纳体系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和优异的光谱性质,围绕表面等离激元和微纳米光学介质的相互作用以
威廉·福克纳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其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神话元素,然而在早已汗牛充栋的福克纳研究成果中,从神话诗学视角出发,对其作品进行整合性、跨学科层面的研究却较少。鉴于此,本文在“神话诗学”视野下,对福克纳小说作品中的背景环境、神话原型、文化身份、文化记忆、乡愁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观照,剖析福克纳这位现代艺术大师是如何激发“人类学想象”,通过“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建构起美国南方的
在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与本科一流课程“双万计划”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是高校教学改革与“质量革命”的重要举措。混合式学习逐渐成为高校的主流学习方式。学习投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与其他个体、情境交互时的一种积极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充分体现了混合式学习所追求的“过程价值”,是衡量混合式学习质量与学习绩效的重要指标。而现实中,大学生混合式学习效果不甚理想,主要表现为学
有声小说以小说文字文本为依托,用声音符号来承载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等,它开创了小说音声化的审美空间,从音声的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情感美、意境美、韵律美的审美特征。因为有声小说生成的本源是小说,因此它的发展和中国当代小说的前进步伐基本一致,且和小说创作一样要遵循意识形态的规约,与此同时又要按照有声传播的技术和艺术要求进行创作。当代中国有声小说有两个形式载体——“评书”和“小说连播”。两者都
当下,飞速发展的服务型经济改变了人们的劳作形式,它压缩了人们的劳作空间(聚集于写字楼、办公室、医院、学校等场所),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因此,近年来组织中的情绪问题备受关注,很多学者开始探讨情绪情感在具体工作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是情绪劳动。员工个体不但要认真完成本职事务性工作,还要将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影响他人情绪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这就是情绪劳动。研究表明,情绪劳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