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2014年广西汉、壮族7~18岁学生视力低下动态变化的分析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1995-2014年间5次广西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中汉、壮族7~18岁学生的视力动态变化状况,总结其特点和规律,比较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在民族、性别、城乡、年龄组间的差异,探讨广西汉、壮族学生视力低下的防控重点,为制定学生的近视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查询法,搜集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资料,提取广西汉、壮族7~18岁学生视力情况的统计数据。采用动态数列的统计描述方法纵向分析不同年代、性别、城乡、年龄组,广西汉、壮族7~18岁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视力低下严重程度及平均视力的变化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横向比较民族、性别、城乡、年龄组间的差异。结果:1.1995-2014年5次广西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共调查广西汉、壮族7~18岁学生89469名,其中1995年,汉族27391人,壮族7349人;2000年,汉族13997人,壮族4764人;2005年,汉族7205人,壮族4806人;2010年,汉族7146人,壮族4788人;2014年,汉族6923人,壮族5100人。历次调研汉、壮族两民族的学生在性别、年龄组的人数比例构成均约为1:1,样本均衡可比。2.汉族和壮族7~18岁学生视力低下总检出率和重度视力低下占比均随年代、年龄增加而上升(P0.05),1995年、2000年、2005年、2014年女生视力低下程度均比男生严重(P0.05),1995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女生视力低下程度均比男生严重(P<0.05)。4.汉族和壮族7~18岁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均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但壮族视力低下严重程度城乡差异不显著。历次调研汉族城市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均高于乡村(P0.05),其余年代壮族城市学生均高于乡村(P<0.05)。1995年、2010年、2014年汉族7~18岁城市学生视力低下程度比乡村严重(P0.05)。5.汉族和壮族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壮族尤甚。以1995年各年龄视力低下检出率为基期水平,汉、壮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均以7~12岁增长最为迅速,且壮族比汉族增长迅猛;2005-2014年3次调研中,汉族视力低下率增长幅度最大的年龄分别为9岁(143.82%)、9岁(255.77%)、9岁(334.22%),壮族分别为8岁(318.5%)、8岁(398.32%)、8岁(765.76%)。1995-2014年5次调研中,汉族7~18岁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50%的学生最小年龄分别为16岁(62.54%)、16岁(64.47%)、15岁(59.50%)、13岁(49.66%)、11岁(57.51%),壮族分别为15岁(59.74%)、16岁(52.00%)、14岁(57.14%)、13岁(53.90%)、11岁(52.41%)。1995-2014年5次调研中,汉族7~18岁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突增高峰年龄分别为15岁、15岁、14岁、13岁、10岁,壮族分别为11岁、16岁、12岁、12岁、9岁。6.随着年龄的增长,汉族、壮族男女生的平均视力整体均呈下降趋势,进入青春期后下降明显。随着年份的增长,汉族和壮族男、女生平均视力突降年龄、平均视力低于5.0的最小年龄均不断提前。2005年、2010年、2014年学生平均视力突降年龄分别集中在11岁、10岁、9岁。2005年、2010年、2014年汉族男生平均视力低于5.0的最小年龄分别为12岁、9岁、7岁;汉族女生分别为11岁、7岁、7岁;壮族男生分别为13岁、10岁、7岁;壮族女生分别为11岁、8岁、7岁。7.正视化进程有所缩短。视力低下年龄变化情况分析发现,1995年、2000年、2005年汉族8岁或9岁年龄组的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低于7岁组,1995年和2000年壮族学生中也发现类似现象。而在2010年,汉、壮族学生却均未发现该现象,提示正视化进程缩短,学生远视储备有所减少。结论:1995-2014年广西汉、壮族7~18岁学生视力情况堪忧,呈视力低下检出率升高、低龄化、程度加深的发展趋势。与汉族学生相比,壮族学生视力低下高发、早期化、重度化状况尤甚。应将视力低下及近视防控“关口”前移至幼儿和学龄前阶段,提高儿童远视储备,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重点筛查和早期干预,并且警惕高中阶段学生重度视力低下的问题。今后的政策和资源投入应适当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不断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公平性,使视力低下及近视防控工作更具针对性。
其他文献
背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由于移植手术开展的增加,移植相关的IFI发病率随之上升。针对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可有效降低IFI的发生,但不同抗真菌药对IFI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各有差异,本研究旨在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7种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伏立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
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研究表明,植物细胞氧化还原状态是由一个复杂的遗传网络控制的。已有的研究表明,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是最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Cat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主要功能是清除植物细胞内光呼吸、线粒体电子传递及脂肪β-氧化等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H2O2),从而保护植物细胞免于H2O2的毒害。近年来研究还表明通过提高植物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抗氧化代谢水平,可以提高植物自身的
本文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对机械加工模型的天然气喷嘴和燃油喷嘴开展了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并在技术指标的要求下,结合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然后采取相同的仿真方案,对3D打印模型的天然气喷嘴和燃油喷嘴在相关压力点工况下的流场分布状况及性能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机械加工模型的天然气喷嘴在8个压力点工况下的流场分布状况以及性能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研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连续机器人控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受到学术界及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连续机器人控制任务在实际中无法精确建模,采用传统方法难以合理规划控制策略,且设计好的控制模型易于受环境干扰信号影响而导致控制效果不佳。因此,通过数据驱动方式进行连续机器人控制策略的学习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基于策略梯度(Policy Gradient,PG)的连续空间无模型强化学习(Model-f
本研究就南海水域软珊瑚共生真菌对农业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和多样性分析进行了探究。1中国南海水域软珊瑚共附生真菌多样性研究本研究的材料为从中国南海水域采集的5种软珊瑚,从这5种软珊瑚中分离得到102株共附生真菌。通过结合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这102株共附生真菌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目前,从棘穗软珊瑚(Dendronephthya sp.)中分离得到的真菌数目
核能作为一种低碳排放、技术成熟、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式下越来越被重视。快中子反应堆(简称“快堆”)是世界上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首选堆型,具有提高铀资源利用率、经济安全、放射性废物少等突出优点,是我国核电发展战略的第二步。不锈钢乏燃料组件是从快堆退役的、具有强放射性、被坚硬不锈钢包裹的乏燃料,其存放的安全和成本问题及核元素的回收再利用问题成为制约核电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不锈钢乏燃
在过去的250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增加了近40%(从工业革命前的280 μatm到现在的400 μatm),大气中不断上升的CO2主要来自工业革命后人类活动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CO2除了加剧温室效应,还与海洋不断进行着气体交换,使得人类活动排放的CO2约有1/3被海洋吸收,造成了海水酸度的增加、pH值的降低等,也就是,海洋酸化(Oceanacidification,简称为OA)。据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cus(Rupr.et Maxim.)Harms]系五加科植物(Araliaceae),是我国北方地区常用的药材之一。刺五加全株皆可入药,其中尤以叶子使用普遍。刺五加叶药理作用有抗肿瘤、抗疲劳、抗应激、抗炎抗菌及免疫调节等,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临床病症。本课题以刺五加叶为材料,研究干法(振动式超微粉碎)和湿法(高压均质)两种超微粉碎方式对
目的:比较HIV阴性与HIV阳性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5月-2019年4月通过血液、骨髓、痰液等标本真菌培养或皮肤组织、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病理检查出TM确诊及临床考虑TM感染,多次标本真菌培养未培养出TM,但血清TM载量分子检测阳性的TM感染的17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结
目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反式转录激活因子(HIV-1 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HIV-1 Tat)可引起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功能障碍和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Aβ)脑内沉积,促进HIV-1相关性神经认知障碍(HIV-1-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