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甲苷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4129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体外实验,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炎症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指标的变化,明确调控自噬,改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机制。(2)体外高糖环境下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调控SIRT1的表达,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炎症及上皮-间充质转化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明确SIRT1/NF-κB信号通路参与高糖诱导的NRK-52E细胞自噬及炎症损伤的机制。(3)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方法,挖掘中药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潜在靶点,从多方面阐明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4)通过体内外实验,探究黄芪甲苷干预SIRT1/NF-κB信号通路,改善自噬障碍,抑制炎症反应,改善高糖环境下NRK-52E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改善DN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结合国内外研究及课题组前期研究中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条件下NRK-52E细胞增殖的情况,选择30mmol/L葡萄糖浓度作为高糖组浓度,进行下一步实验。细胞分为正常组(N)、高糖组(HG)、高糖+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组(HG+Ra)和高糖+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HG+3-MA),培养24小时,分别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和总RNA。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定量RT-PCR检测自噬指标(P62、Beclin-1、LC3)、炎症指标(乙酰化NF-κB p65、MCP-1、IL-1β)和上皮-间充质转化指标(FN、α-SMA)的表达。第二部分: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分为正常组(N)、高糖组(HG)、高糖+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组(HG+R)和高糖+SIRT1抑制剂(Ex-527)组(HG+Ex-527),培养24小时,分别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和总RNA。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各组SIRT1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定量RT-PCR检测SIRT1、自噬指标(P62、Beclin-1、LC3)、炎症指标(乙酰化NF-κB p65、MCP-1、IL-1β)和上皮-间充质转化指标(FN、α-SMA)的表达。第三部分:通过TCMSP、TCMID等数据库获取得到中药黄芪的活性组分及靶点;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治疗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is Ge NET等数据库检索。取药物和疾病的靶点交集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用String平台构建PPI网络,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筛选出PPI核心网络蛋白。采用Metascape平台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获得“药物-成分-靶点”参与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利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黄芪-DN靶点-信号通路”网络,选取药物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通过Auto Dock Tools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第四部分:离体培养NRK-52E细胞,分为正常组、高糖组、高糖+黄芪甲苷(AS-Ⅳ)组(HG+AS-Ⅳ)和高糖+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组(HG+R)。培养24小时,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和总RNA。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SIRT1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定量RT-PCR检测SIRT1、自噬指标(P62、Beclin-1、LC3)、炎症指标(乙酰化NF-κB p65、MCP-1、IL-1β)和上皮-间充质转化指标(FN、α-SMA)的表达。第五部分:选择雄性8周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和造模组。采用右肾切除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D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N)、黄芪甲苷治疗组(AS-Ⅳ)及白藜芦醇治疗组(R),每组10只。N组和DN组大鼠给予注射用水5ml/kg/d灌胃,AS-Ⅳ组给予黄芪甲苷40mg/kg/d灌胃,R组给予白藜芦醇灌胃液20mg/kg/d灌胃,连续饲养8周。(1)动态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的一般状况,包括毛发状况、尿量、排便情况、活动度、反应性等;(2)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GLU)、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UTP),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3)治疗8周末留取各组大鼠肾脏组织,行HE染色、PAS染色、PASM染色及Masson染色,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改变;(4)治疗8周末留取各组大鼠肾脏组织,提取肾脏组织的总蛋白及总RNA,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定量RT-PCR检测SIRT1、自噬指标(Beclin-1、LC3、P62)、炎症指标(乙酰化NF-κB p65、MCP-1、IL-1β)和纤维化指标(FN、α-SMA)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30mmol/L葡萄糖培养基干预NRK-52E细胞后,Western blotting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N组相比,HG组Beclin-1和LC3表达降低(P<0.05),P62表达升高(P<0.05),MCP-1、IL-1β、乙酰化NF-κB p65表达升高(P<0.05),FN、α-SMA表达升高(P<0.05)。(2)高糖培养条件下,给予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干预NRK-52E细胞后,Western blotting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HG组相比,Beclin-1和LC3表达升高(P<0.05),P62表达降低(P<0.05),MCP-1、IL-1β、乙酰化NF-κB p65表达降低(P<0.05),FN、α-SMA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3)高糖培养条件下,给予自噬抑制剂3-MA干预NRK-52E细胞后,Western blotting结果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HG组相比,3-MA可抑制Beclin-1和LC3的表达(P<0.05),而P62表达升高(P<0.05),MCP-1、IL-1β、乙酰化NF-κB p65表达升高(P<0.05),FN、α-SMA表达升高(P<0.05)。第二部分:(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RT1呈点状散在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和胞核中,HG组SIRT1荧光强度较N组减弱(P<0.05),HG+R组较HG组增强(P<0.05),HG+Ex-527组荧光强度较HG组下降(P<0.05)。(2)给予白藜芦醇干预后,Western blotting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HG组相比,NRK-52E细胞SIRT1表达增强(P<0.05),Beclin-1和LC3表达增强(P<0.05),P62表达减低(P<0.05),MCP-1、IL-1β、乙酰化NF-κB p65表达减低(P<0.05),FN、α-SMA表达减低(P<0.05)。(3)给予Ex-527干预后,Western blotting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HG组相比,Ex-527可抑制SIRT1的表达(P<0.05),Beclin-1和LC3表达减低(P<0.05),P62表达增多(P<0.05),MCP-1、IL-1β、乙酰化NF-κB p65表达增多(P<0.05),FN、α-SMA表达增多(P<0.05)。第三部分:中药黄芪治疗DN的核心活性成分为黄芪甲苷Ⅳ、槲皮素、山柰酚、毛蕊异黄酮、刺芒柄花素、异鼠李素等,核心靶点有PTGS2、IL6、AKT1、RELA、CDKN1A、TP53等,涉及的关键信号通路有PI3K-Akt、HIF-1、FOXO、JAK-STAT、P53信号通路等,其功能主要涉及凋亡信号通路、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的调节、炎症反应、细胞死亡正向调控、上皮细胞增殖、活性氧代谢过程、细胞粘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分子对接验证显示,与本课题相关的靶基因RELA(NF-κB p65)、IL1B、NFKBIA以及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的靶基因IKBKB,与黄芪有效活性成分黄芪甲苷Ⅳ均结合活性较好。第四部分:(1)高糖培养条件下,给予15ug/ml AS-Ⅳ和SIRT1激活剂干预NRK-52E细胞,培养24小时,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HG+R组和HG+AS-Ⅳ组SIRT1荧光强度较HG组增强。定量结果表明,HG+R组、HG+AS-Ⅳ组SIRT1表达较HG组上升(P<0.05),HG+R组和HG+AS-Ⅳ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2)Western blotting及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HG组相比,HG+R组、HG+AS-Ⅳ组NRK-52E细胞SIRT1表达升高(P<0.05),Beclin-1和LC3表达增强(P<0.05),P62表达下降(P<0.05),MCP-1、IL-1β、乙酰化NF-κB p65表达降低(P<0.05),FN、α-SMA表达降低(P<0.05)。第五部分:(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N组大鼠毛发整齐、光泽度好,反应敏捷,进食、进水及大小便未见异常。DN组大鼠毛发逐渐脱落、稀疏、无光泽,活动度减弱,反应力下降,饮食、饮水量增多,尿量增加,粪便相比N组较干燥,逐渐出现消瘦,精神状态差。R组及AS-Ⅳ组大鼠活动、反应、精神状态均较DN组表现良好,与N组相比仍较差,尿量较前减少。(2)生化指标:DN组、R组、AS-Ⅳ组大鼠尾静脉随机GLU均>16.7mmol/L,与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周期的延长,DN组大鼠GLU进一步升高;R组及AS-Ⅳ组GLU均高于N组(P<0.05),8周末与DN组相比GLU水平降低(P<0.05)。DN组、R组及AS-Ⅳ组大鼠24UTP明显高于N组(P<0.05);8周末时,DN组大鼠24UTP较N组增加(P<0.05);R组及AS-Ⅳ组与DN组相比下降(P<0.05)。4周末、8周末DN组大鼠BUN、Scr水平较N组升高(P<0.05),经AS-IV及白藜芦醇干预后较DN组有所下降(P<0.05)。(3)各组大鼠肾脏组织HE、PAS、PASM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N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系膜及基底膜结构正常,Masson染色很少见蓝染胶原组织。与N组比较,DN组大鼠肾组织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肾小球系膜区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PAS阳性蛋白沉积,Masson染色见蓝染胶原组织;但未见肾间质纤维化。经黄芪甲苷及白藜芦醇干预后,肾脏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地减轻,PAS阳性蛋白沉积减少,蓝染胶原组织减少。(4)各组大鼠肾脏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IRT1呈棕色颗粒表达于肾小管的细胞核、胞质,N组大鼠肾组织有一定量SIRT1表达,DN组大鼠SIRT1表达较N组下降(P<0.05),R组及AS-Ⅳ组与DN组相比表达升高(P<0.05)。乙酰化NF-κB p65蛋白呈棕色弥散表达于肾小管的胞核和胞质,N组大鼠肾组织有少量表达,DN组大鼠乙酰化NF-κB p65表达较N组升高(P<0.05),R组及AS-Ⅳ组与DN组相比表达下降(P<0.05)。Beclin-1、LC3呈棕色颗粒主要表达于胞质,DN组大鼠Beclin-1、LC3表达较N组下降(P<0.05),R组及AS-Ⅳ组与DN组相比表达升高(P<0.05)。MCP-1、IL-1β呈棕色颗粒表达于细胞核和胞质,DN组大鼠MCP-1、IL-1β表达较N组升高(P<0.05),R组及AS-Ⅳ组与DN组相比表达降低(P<0.05)。FN、α-SMA呈棕褐色颗粒表达于细胞核和胞质,DN组大鼠FN、α-SMA表达较N组升高(P<0.05),R组及AS-Ⅳ组与DN组相比表达降低(P<0.05)。(5)各组大鼠肾脏组织Western blotting和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N组相比,DN组肾组织SIRT1、Beclin-1、LC3蛋白和m RNA表达下降(P<0.05),P62表达升高(P<0.05),乙酰化NF-κB p65、MCP-1、IL-1β表达升高(P<0.05),FN、α-SMA表达升高(P<0.05);AS-Ⅳ组及R组与DN组相比,肾组织中SIRT1、Beclin-1、LC3的蛋白和m RNA表达增强(P<0.05),P62表达减低(P<0.05),乙酰化NF-κB p65、MCP-1、IL-1β表达减低(P<0.05),FN、α-SMA表达减低(P<0.05)。结论:高糖干预可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自噬活性,诱导促炎因子及上皮-间充质转化指标的表达,其机制与抑制SIRT1表达,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调节自噬及炎症有关。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示,黄芪甲苷Ⅳ为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成分,NF-κB p65、IL1B为黄芪甲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靶点。体内及体外研究表明,黄芪甲苷能够通过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增强自噬,抑制炎症,从而改善高糖条件下NRK-52E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间质纤维化。
其他文献
在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伴随着细胞外微环境的动态重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结构和组分的动态变化将导致基质生物物理性能—硬度(Stiffness)的变化,该变化对各种细胞行为和细胞功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生物材料通常由陶瓷或聚合物通过共价或者非共价作用形成,提供一个相对惰性的静态生理微环境,虽然在研究细胞与材料,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取得了
纳米粒子可显著提高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也会增强其非线性行为。阐明补强与非线性机理,有助于更好地调控材料性能。目前对橡胶补强与非线性行为(或Payne效应)微观机理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已有模型预测结果往往与实验结果不符,且很少考虑基体的黏弹性贡献。本文研究了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中界面、粒子和基体对补强和非线性行为的贡献。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差示扫描量热结合宽频介电谱研究了白炭黑填充丁腈橡胶混炼胶
本研究围绕“发展”与“人性”的关系及其实质问题展开。发展与人性关系密切,既是一个艰深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在人类进化和进步实践中变得日益复杂的现实难题。人性包含着自然、社会以及精神等多重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历程,不断变革和完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决定人性的特质、人性品质以及境界。特定历史时代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一定与其背后相应的人性假设相关。近代
背景眼眶保护着眼球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组织,维护视觉系统的正常功能,同时也是人面部形态的主要构成部分。眼眶骨质菲薄,受到外力作用极易发生骨折。眶壁骨折会引起面中部畸形,并导致眶内脂肪和软组织疝入下颌窦,进而引起眼内炎或球下炎。修复时机、手术干预方式和植入材料都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整体预后的关键因素。目前临床常用眼眶骨壁修复材料仅通过垫覆在缺损上方起到支撑作用,无法诱导骨长入再生并与修复区域周围骨组织安全
溴代炔类化合物是一类活化炔类单体,可在无复杂催化剂的情况下参与聚合反应,完美地避免了聚合物中重金属催化剂残留以及其对其在生物和光电等重要领域应用限制的问题,成为发展新型聚合反应的新构筑基元。基于溴代炔类单体,本文主要致力于新型聚合反应的开发,并制备了一系列功能性线形和超支化聚合物。首先,建立了一个基于溴代炔类单体的新型聚合反应。在该聚合反应中,水首次作为单体来构筑聚合物。在氟化铯的促进下,溴代炔、
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新一代光伏器件具有质轻价廉、可大规模溶液加工、可应用于柔性器件等优点,成为传统晶硅太阳电池的竞争对手,其中钙钛矿太阳电池和有机太阳电池这两种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众多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被研发出来推动研究的发展。本论文在绪论中简要总结了目前先进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然后按章节介绍了我们设计合成的三种新型有机半导体材料。针对钙钛矿太阳电池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三聚茚内核的具有平面盘
马丁·海德格尔(德语: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也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本文尝试思考的是“何为自然法”这个较为基础的理论话题。跟随海德格尔去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并依照海德格尔的本意就此提供一个有关源初自然的思考方式。在西方思想史之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兼具深刻性与争议性:一方面,他开启了一种以“存在(Sein)”为鹄的的“思(Bes
通过医用涂层技术将生物活性分子与生物医用材料相结合制备组合医用产品(Combination products)的界面修饰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材料学设计实现简单、高效、可控的生物活性分子负载并执行其生物功能是生物活性医用涂层研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以此为背景,采用不同的涂层设计策略,针对制备生物活性功能医用涂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实现简单、高效、可控的生物活性分子负载;如何促进生物活性
有机太阳电池因具有质轻、柔性、可溶液加工、大面积制备和低成本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新能源技术。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人们通过设计和合成高性能给受体材料、调控活性层形貌、界面工程和器件结构设计等手段,使单结和叠层有机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突破了 15%和17%。为了实现有机太阳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提高器件稳定性和研究大面积电池制备技术也至关重要。本文从器件工程的角度出发,主要从三元有机太
生物材料进入生命系统后,细胞会接触材料的表面,并发生相互作用。材料的表面性质对细胞的行为和功能影响很大。借鉴细胞与细胞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将细胞微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信号引入并整合到材料表面,模仿天然的细胞微环境,对生物材料表面进行仿生设计已成为生物材料表面的重要设计思路。材料的表面化学组成影响着材料的表面性质,如生物活性,亲疏水性以及表面电荷等,并进一步影响细胞的行为如黏附、铺展、迁移、增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