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kdhfjkhasdjklfh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研究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测度方法,科学测度我国各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对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平衡地区之间的科技发展差异,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介绍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相关理论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现状,然后以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为研究对象,选取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投入产出指标,构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测算30个省市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深入分析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最终通过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收敛性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伴随着我国对于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加深,对于科技资源的投入呈现跃升的态势,但同时发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率较低,三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较为显著。(2)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东部区域与中西部区域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间差异明显下降,西部区域内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均衡现象相较于东中部而言较为显著,东部区域不均衡态势在三者中最小。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间差异东-西部之间最为突出、中-西部区域间差异次之,东-中部区域间差异最小,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相对较为相近。(3)Kernel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经历了“上升-下降”的过程。具体来看,东部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经历了先降后升最后有微弱下降的态势,中部区域的绝对差异总体波动幅度较大,区域差异在样本期后期呈下降趋势,西部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样本期内,东中西部区域均未出现两极分化趋势。(4)σ收敛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及中、西部区域σ收敛系数在样本期内均表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东部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的演变趋势未出现显著收敛现象,较之而言,中西部区域收敛现象显著,且西部收敛速度高于中部区域。绝对β收敛分析显示,东部区域的收敛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区域,最后是西部区域,条件β收敛分析表明,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均存在条件收敛。最后提出提升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注重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根据现有研究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整体发展逐渐趋于协调状态。但不同区域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影响,新型城镇化和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由于每一区域新型城镇化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社会方面看,最重要的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从经济方面看,不平衡的发展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鲜有研究涉及社会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影响,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地区经济差距纳
随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难以为继,如何让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投资要素值得重视。人作为创新和改革的主体,现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仅靠个人和市场难以达到经济增长中所需要的平衡水平,需要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政府积极参与
2018年1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并印发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十九大以后我国首个区域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山东省贯彻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区域经济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提供高端人才和科技支撑,归根结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这类资源。深刻分
2013年,中国政府因势利导,在国际世界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广袤,经济水平在不同地理区域内的差异较大,区域创新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涉及“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各区域创新格局构建、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目前看来并不完善,而探索“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城市的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对我国形成东西呼应、面向全世界各国的崭新开放格局意义重大。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绿色GDP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变革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模式对生态环境和能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浪费,不利于经济的绿色发展。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带头引领和调节社会力量、改善和保障民生、完善政府职能、推动绿色经济进一步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到2020年农村绝对贫困已全部消除。但同时城市贫困问题逐渐突显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在之前很长的时间内,国内普遍认为贫困为一种农村特有现象,将扶贫工作的重心集中于农村地区,农村扶贫资源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脱贫制度日臻完善。与此相对,我国关于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测度仍处于初步阶段,各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中,城市贫困青年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县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还是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激发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活力至关重要。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其县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基于此,文章在借鉴主体功能定位理论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测度研究。这既有助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的实施,又有利于发现各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及方向。论文的研究工作、
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建设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取得显著进展,其人口、产业、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显著增长,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尤其城市建设过程中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矛盾突出,如何推动两者的协同演进成为区域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以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区,在城市系统
自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三年以来,我国成功取得多项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近二十年来我国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逐渐凸显的负面影响。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和实现经济结构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深入探讨我国如何预防人口老龄化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有助于充分验证我国预防人口老龄化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扶持产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