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与McKeown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Mc Keown食管癌根治术是目前可切除食管癌的常用的手术方式。吻合口瘘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管状胃的血供,是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能否生长的关键因素。手术通常使用胃代食管在颈部与食管残端吻合。手术中关键步骤是对胃的游离并制成管状胃,不可避免的要游离结扎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左动脉。在全胃中,胃左动脉是最大的供血动脉,同时胃底的主要血供来自于胃左动脉。在管状胃中,血管供应主要来自于胃网膜右动脉,仅部分来自于胃右动脉。由于术前胃血管的血供占比与管状胃的血供分布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密切相关的胃血管血供的占比在吻合口发生中的风险预测,并选择最佳的风险预测指标。方法:我们回顾了从2018年10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194名于我院接受Mc Keown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其中138名患者纳入本研究,统计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位置、食管癌的分期、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化疗,放疗)和术后有无吻合口瘘。回顾这些患者术前的腹部增强CT的动脉期影像,对胃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进行测量,并计算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的比值。因为胃左动脉的直径,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的比值为连续变量,我们将每组数据从低到高按照样本量分为低、中、高三组。分析比较胃左动脉的直径,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直径的比值与Mc Keown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结果:13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均为鳞癌。无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瘘两组患者在年龄(P=0.822),性别(P=0.972),BMI(P=0.327),基础疾病(糖尿病(P=0.189)、高血压(P=0.104)、慢性阻塞性肺病(P=0.174),冠心病(P=0.234)),行新辅助治疗(P=0.528),肿瘤位置(P=0.341),p TNM(P=0.327)分期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胃左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688(±0.477)mm,低直径组46例(1.785mm-2.430mm),中直径组46例(2.435mm-2.810mm),高直径组46例(2.815mm-4.470mm)。胃网膜右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474(±0.392)mm,低直径组46例(1.740mm-2.275mm),中直径组46例(2.285mm-2.615mm),高直径组46例(2.620mm-4.280mm)。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直径的比值的平均值为1.096(±0.169),低比值组46例(0.774-0.996),中比值组46例(0.998-1.148),高比值组46例(1.151-1.564)。单因素分析后,胃左动脉的直径与吻合口瘘的发生显著相关(低:4.3%,中:8.7%,高:21.7%,P=0.025)。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直径的比值与吻合口瘘的发生显著相关(低:2.2%,中:4.3%,高:28.3%,P<0.001)。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与吻合口瘘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低:15.2%,中:10.9%,高:8.7%,P=0.610)。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直径的比值与吻合口的发生显著相关(P=0.009),其中,中比值组与低比值组(OR:1.65,95%CI:0.13-20.79,P=0.699)相比吻合口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中比值组与高比值组(OR:0.13,95%CI:0.03-0.64,P=0.012)相比吻合口发生率明显降低,高比值组与低比值组(OR:12.58,95%CI:1.29-122.61,P=0.029)相比吻合口发生率明显增高。胃左动脉的直径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P=0.627)。ROC曲线分析后,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直径的比值为1.197是吻合口瘘发生的临界值(Cut-off)。结论:胃网膜右动脉无法预测吻合口瘘发生的风险,胃左动脉、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的比值均是Mc Keown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高的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的比值是Mc Keown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为1.197是吻合口瘘发生的临界值。胃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的直径的比值较胃左动脉的直径是更佳的吻合口瘘风险预测因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及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366例II、III期食管癌、结肠癌或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或无联合化疗、放疗。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需住院的心力衰竭、脑卒中,电话随访获得首次终点事件发生时间。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多组间无终点事件生存率的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弥漫大B细胞型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并构建其预后预测模型,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及预测预后。方法:本文纳入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于我院初治的48例弥漫大B细胞型的PCNSL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免疫功能正常,未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第二肿瘤。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通过KPS评分
目的:对比低年资超声住院医师应用O-RADS、ADNEX模型、GI-RADS、LR2、SRRisk这五种方法辨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0例均经过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超声图像。由1名低年资超声住院医师分别应用O-RADS、ADNEX模型、GI-RADS、LR2、SRRisk这五种方法对卵巢肿瘤进行评估、分类。其中肿物判定为O-RADS>3类、GI-RADS>3类、SRRisk
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患者发生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198例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满足所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II期或III期NSCLC患者。采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终点为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脑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福建省立医院行肝切除术后的巨大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巨大肝癌)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巨大肝癌直径的大小、复发的模式、复发后的治疗措施对于巨大肝癌的预后影响,并根据生存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生存模型。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总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的共146例行肝切除术的巨大肝癌患者及34项临床病理因素,对随访结果及临床病
研究目的远端胆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胆管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低且预后差。5年生存率约20-40%。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远端胆管癌,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SEER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database)中无转移远端胆管癌患者手术后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其预后因素,建立列线图(Nomogram)模型预测其生存率。为临床实践提供
目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发生和发展及其舒尼替尼耐药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肾癌的舒尼替尼耐药相关的基因,研究目标基因与肾癌患者的预后关系,进一步探究目标基因对肾癌细胞侵袭能力及肾癌细胞的舒尼替尼耐药性的影响,最后分析目标基因涉及的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与材料:本研究收集并分析了基因表达汇编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相关,脂代谢临床指标作为贯穿于NAFLD病程中的主要监测指标,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出NAFLD的疾病严重程度,本文旨在探讨脂代谢临床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对NAFLDHCC的提供有意义的临床标志物。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1月1号至2020年1月1号住院
背景和目的:高级别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一半以上。相同的病理分级的患者预后差异仍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分子病理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分子病理风险评分模型,并结合年龄、病理分级等临床因素,构建高级别脑胶质瘤临床预后列线图,预测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等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颈淋巴结转移(N1b)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期为N1b PTC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准确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协助早期发现N1b PTC患者治疗后复发的高危人群。方法:利用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 3个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3个中文数据库,检索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清扫术后淋巴结复发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