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膜式气体流量传感器污染机理及抗污染方法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膜式气体流量传感器是一种面市不久的新型微电子传感器,因其动态响应速度快、功耗低、体积小、易安装等特点,很快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汽车、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应用。但一些用户陆续反映,传感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测量精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带来了流量测量不准或据此进行的后续控制失效的问题,影响了该类传感器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也成了该类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为此,课题围绕造成传感器精度下降的原因及其形成机理、以及相关精度保持技术等开展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工作。首先,通过试验研究和分析发现了热膜式气体流量传感器精度下降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测量发现传感器芯片表面附着了一定厚度的微小颗粒物,这是造成传感器精度下降的直接原因。通过特别设计的关键力学因素对比试验,发现芯片表面电场力是造成颗粒吸附堆积的作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的分析表明:带电荷的污染物颗粒在气体中受流场中多种力的作用而悬浮流动,流经传感器芯片表面时,带异电性颗粒物受到芯片产生的电场引力作用而产生被吸附的效应,形成颗粒物污染,使芯片表面对气体流动热摩擦感应灵敏度降低,这是造成传感器精度下降的原因。这些研究结果为后续的理论模型建立和污染防止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电场理论等建立了热膜式气体流量传感器芯片表面颗粒物吸附污染模型。为此,将污染物吸附污染过程划分为气体输送、电场吸附和颗粒堆积三个阶段。在气体输送阶段,粘附推力、浮力、压力梯度力、Saffman升力以及重力共同作用形成了颗粒物悬浮输送;在电场吸附阶段,颗粒物流经芯片时受芯片电场力作用产生趋向芯片表面的运动,在电场力作用边界构成的几何曲面内的颗粒才能被吸附,颗粒物在边界内、外是连续的,被电场力吸附的颗粒与流入此曲面内的颗粒物相等,因此,电场吸附的颗粒物数就转换为流入此曲面的颗粒物数,由此克服了电场力作用下颗粒物逐个积分而无法获得结果的困难;在颗粒堆积阶段,依据显微观察到的堆积几何形貌,从理论上给出了颗粒物层状堆积的数学描述。经过逐段推导,获得了气体中颗粒物流过热膜传感器芯片表面时污染物堆积厚度随时间变化的理论模型。为了求解模型,采用密立根法测量了带电颗粒所带电量和极性;从一定时间的污染颗粒厚度实测结果回归分析获得了芯片表面线电荷密度,克服了微电场强度难以直接测量的困难。通过模型发现,污染物颗粒堆积厚度随时间单调递增,增幅与颗粒物浓度、芯片表面电场强度成正比,减少颗粒物浓度、降低芯片表面电场强度都可以在同一时段的条件下显著减少颗粒物堆积的厚度,这为后续芯片抗污染方法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在理论分析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降低传感器芯片表面污染程度的技术方法。根据理论模型的分析结果,芯片开发制造方对传感器芯片表面结构进行了改进:通过增加加热电阻和测温电阻线条厚度来减小其电阻值,达到降低热膜电阻两端电压的目的,从而减小芯片表面电场强度,减弱对颗粒的吸附能力;实测结果表明芯片表面热膜电阻两端电压降低近似一半后,试验1800h,颗粒物污染堆积厚度由原来的19.208μm减小到6.419μm。采用添加过滤器的方法通过过滤降低气体中颗粒物的浓度,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低精度过滤器(过滤等级5.0μm)将气体中粒径大于等于0.1μm的颗粒物的浓度由100μg/m~3降低到28μg/m~3,试验1200h后,其污染物堆积厚度由原来的15.017μm降低为7.935μm;采用高精度过滤器(过滤等级0.01μm)能将粒径大于等于0.1μm的颗粒物浓度降低至0μg/m~3,可以长期保持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此外,还研发了一种放置于芯片前端的静电除尘结构,通过预先吸附降低颗粒浓度的方法,达到有效的抗污染效果,实测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试验600h,采用附面层静电除尘结构后,颗粒物污染堆积厚度由原来的21.531μm降低为12.361μm,相比降低42.59%。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热膜式气体流量传感器污染的机理并探索了抗污染的技术方法,这为热膜式气体流量传感器结构改进设计和合理使用提供了基本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相应成果具有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相机的姿态估计问题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目标定位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机器人导航、增强现实以及其他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但是实际相机的姿态受平台运动和振动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颠簸或者摇摆导致图像的抖动,传统的基于对应点的姿态估计方法难以准确有效地估计相机的姿态。惯性器件姿态测量技术具有高度自主性,不易受环境影响,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本文在惯性器件的基础上融合视觉信息对相机姿态估计问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影像数量急剧增加,如何更好地推进遥感影像的应用研究与技术进步,已成为学术界与应用部门关注的热门领域。遥感图像以其数据量大、目标物尺寸小、背景复杂等特点,在大尺度的遥感数据集中进行目标检测与图像检索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针对上述目标检测与图像检索等任务,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存在算法时间复杂度与机器内存占用高等问题。本文将在相关的理论与算法研究中,引入哈希技术,利用其低存储、高效
网络化系统具有易实现、成本低、可靠性强等优点,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将事件触发机制引入到网络化系统中不仅降低了系统的能量损耗,而且降低了系统对网络带宽的占用,进一步提升了网络化系统的价值。另外,大多数系统中都会存在一些非线性特征,T-S模糊模型能以简单的方法、任意的精度逼近非线性项,故本文利用T-S模糊模型来研究相关非线性系统。鉴于此,本文围绕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网络化模糊系统,研究网络化系统
低成本高精度的相控扫描天线和超宽带低剖面的共形天线在通信和制导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一直是热点研究领域。单边带时间调制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非传统相控扫描技术,利用它可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波束扫描,但此前还面临着效率低、边带电平高等一系列共性难题。对数周期天线是实现超宽带的少数几种形式之一,但由于电尺寸的限制,在接近10倍频程范围实现共形低剖面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一系列理
打鼾,医学术语为鼾症,在成年人的睡眠中普遍存在,甚至有少数人认为打鼾是睡得香的表现。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鼾症是健康的大敌,打鼾引起的呼吸反复暂停,会造成低血氧症,极易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更为严重的会导致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它是夜间中风或猝死的主要诱因。鼾声是由打鼾过程中,气流通过狭窄的上气道,使松弛或者塌陷的软组织振动而发出。因此,鼾声信号分析作为一种便捷和低成本的鼾症分析方法,成为了
急性肺损伤(ALI)是脓毒症过程中的并发症,由于其发展迅猛,涉及大量的炎症信号和细胞因子产生,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临床上目前尚无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和药物。Toll样受体(TLR)超家族在宿主防御和炎症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Toll样受体4(TLR4)及其辅助蛋白髓样分化蛋白2(MD2)是TLR家族中研究最深入的一员。MD2-TLR4复合物是识别细菌脂多糖(LPS)的唯一受体。TLR4的激活将招
随着现代雷达、激光、红外、声呐等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多目标跟踪(Multiple Target Tracking,MTT)已成为信息融合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导弹防御、智能监控、车辆跟踪等军事和民事领域。多目标跟踪的目的是在目标可能新生、死亡和漏检以及存在杂波和噪声干扰的复杂背景下通过传感器接收的未知来源量测估计未知且时变的目标数目和状态。此外,随着高分辨率传感器的应
复杂网络已在社会学、生物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复杂网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拓扑结构属性之一的社区结构,对理解复杂网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社区发现成为复杂网络研究中最活跃的议题之一。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益于社区发现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找到兴趣一致的朋友,也能够被推荐感兴趣的商品,极大地便利了生活。然而,随着网络上的信息通过社区发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射频前端系统面临着电路模块高度集成和降低设计成本的巨大需求。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器件的功能集成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功能集成电路因具有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等优点,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在射频前端系统中,因频率选择和功率分配的需要,滤波器和功分器通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有效开展滤波器和功分器的功能集成设计,实现高性能、小型化的
以5G为代表的无线通信技术已成为当前民众接入互联网的主流方式,但由于传输介质的开放特性以及无线侦听、拦截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面临日益增长的安全威胁,其安全和隐私保护已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安全通信技术,无线隐信道将隐秘信息的传输隐藏在正常的无线通信过程中,以避免被第三方察觉。相较于其他无线隐信道,星座图调制类无线隐信道利用通用物理层调制冗余将隐秘信息嵌入到正常无线信号的单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