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互理念的小学生垃圾分类教学教具研究

来源 :鲁迅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er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垃圾问题日益严峻,令人触目惊心,找到适当处理城市垃圾的方法已经是所有人关心的问题。早在2017年我国便制定了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随后垃圾分类教育被引入小学生课堂。从小树立起保护环境,分类垃圾的良好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大多数人的行为及习惯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所以针对未成年儿童的垃圾分类教育,我们应该重视起来。然而现如今的垃圾分类课堂还存在走过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等问题,这要求我们不禁思考垃圾分类课堂教育该如何践行,同时探索是否有寓教于乐、寓教于形、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行为,从而达到教育效果的教学产品是设计师应考虑的问题,于是“垃圾分类教学教具”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垃圾分类课堂,形式化、枯燥乏味、缺乏互动性等问题展开,探讨如何使垃圾分类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真正做到启发式教育,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如果只是理论性教学是不能够起到教育意义的,身体力行才能够加深记忆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在这里辅助性教学教具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前期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垃圾分类教具”市场还是一片空白状态,甚至停滞不前,有些教具毫无“设计”可言,仅采用手工制作或实物展示等方式,而有些则因体积较大、操作复杂等原因无法应用于小学课堂,这显然是垃圾分类教具市场的一大缺失,而相较于国内市场而言,国外的垃圾分类教学课堂则更活跃,并注重实践性,交互性也更强,能够通过一定的实践或娱乐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学习,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教学模式的成功不得不依赖于“垃圾分类教学教具”的使用。经调查,国外关于“垃圾分类教学教具”的设计形式也较多,除了常见的应用式形式,电子化的互动式垃圾分类教具也屡见不鲜,其主要以体验式设计形式为主,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记忆。所以小学生“垃圾分类教学教具”的体验化设计,是作者要展开的设计重点。本文会以交互体验设计为理论支撑展开探讨,将用户体验设计思维融入到设计当中,真正做到以用户为目标导向,对小学生也就是6-12岁儿童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总结其思维方式及行为共性,找寻痛点进行设计,真正做到以用户研究为设计思想和依据,这样会更适用,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设计需求形式,随后,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将实体模型与电子元气件相结合进行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及体验感,使学生能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到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灌输合理分类、物尽其用的教学思想。通过使用教具,小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垃圾分类知识,又可以规范自身的投掷行为,其课题的研究意义也较为深远,具有教育性意义。
其他文献
根据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显示,符合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比例仅为8.47%,由此可见科学传播的必要性。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体系和模式开始发生嬗变,但政府依然是科学传播的主导者,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与此同时,以果壳为代表的民间科普组织也进入发展的高潮阶段。本文选取政府科普微博代表科普中国和民间科普微博代表果壳,通过对两者微博的媒介呈现和传播效果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
近年来,美术界对当代艺术家的研究越演愈热,方力钧等当代艺术家的成功案例成为美术界和教育界反复探究的焦点。众所周知,方力钧等人的成功得益于他们在1980年代接受的高等美术教育。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审美追求,与当年正统的美术教育观念大相庭径的。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成才之路看1980年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得失?对其深入剖析,于当下中国美术教育的推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一定的学术价值。第一章,“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关键性生产要素对个体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从事知识劳动的知识型员工来说,挖掘、利用多样性知识,增加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数量和质量的能力构成了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对其创新绩效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影响知识型员工获取知识的因素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发现,人际沟通的学习效率是阅读的十几倍,个体更倾向于从与他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文件资料中获取知识,人
在企业推动管理模式转变、促进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激发员工主动性、发挥员工主动精神、促进员工自发行动对提升企业效率至关重要。上下级互信的组织环境为员工构建起安全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推动员工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工作行为的转变。如何凭借信任关系、借助员工对上级信任的感知来降低其人际风险评估,引导员工自发承担角色外行为,成为现实中亟待破解的问题。探索感知信任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逐渐成为信任研究的重
民初以来,地方割据,重建中央集权举步维艰。有门罗主义者不再对通过军事手段重建统一报以希望,而是倡导各地实行省宪自治,最后实现联省建国。湖南是这一主张的最先践行者,并在1922年元旦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省宪法——《湖南省宪法》,从而走上了探索省宪自治的历程。根据《湖南省宪法》的权力架构,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模式,三权相互平衡制约,共同参与省宪自治。在这三权中,省议会又占据突出地位,省议会不仅享
周梅森是当代知名的作家,他阅历丰富,步入文坛以来一直在小说创作的领域深耕,有中、长篇小说三十余部。创作初期的周梅森着迷历史,结合青年时期自身经历创作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在叙事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本文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小说文本,探讨周梅森历史小说内部所共有的叙事形式。视角变换与时空安排构成了周梅森历史小说的讲述范式。在周梅森的历史小说中,人物与叙述者两
经济转型背景下,作为企业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战略变革不仅呈现了一定时期内组织战略资源配置的波动状态,而且在公司核心竞争优势获取的成长期中占据关键位置。而作为公司战略决策核心的董事会,其属性特征的动态耦合作用会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如何通过合理配置董事会成员结构,引导企业进行战略资源调配,实现企业的战略变革正逐步成为战略管理的研究重点。目前已有研究聚焦于董事会成员单个或某些属性特征在
明代的服制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明代服制是整个汉民族王朝服制的集大成者,在制定服制初期,就以恢复“汉官威仪”为指导思想,摒弃胡风胡俗,“悉复中国之旧”。比如冕服、乌纱帽、补服、生员服等,继承了周,秦汉、唐、宋各个朝代的服制精华。第二个特点是严格区分君臣服制,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明代的君臣服制区分最为严格。比如唐代之前就经常出现皇帝与大臣穿一样的冕服“如王之服”[1]的现象,唐代之后才略有
影像装置艺术是新媒体艺术中的分支,是影像艺术与装置艺术的结合。以介于录像与电影之间的影像语言作为传播媒介,以其特有的影像实验、装置空间、艺术观念和现场互动,吸引观者在特定环境中体验影像装置艺术的独特创造性。影像装置艺术从起源、发展、到未来,每一个阶段都由各艺术思潮、各媒介之间相互融合而成,融合使影像装置艺术兼具了多元化的艺术语言和观念表达。时间是贯穿艺术史的一个重要主题。涉及各种媒介、方法和观念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