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的艰难起步 ——以1978年《中国青年》发起的一场讨论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g_z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前后,中国的思想界处于一个转折时期。“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思想浩劫的终结,我国急需打破“文革”留下的思想枷锁,进行思想解放。但自5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将知识分子视为“资产阶级”的代表,通过“又红又专”口号的宣传,将政治与业务对立起来,“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了人们的信条,这些教条主义思想仍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世界。“文革”留下的思想僵化和思想禁锢不被打破,思想解放就只能是空谈。为打破这种局面,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陈景润作为典型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表彰,并得到了领导人的肯定。但经历“文革”时期的人们还不能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社会思想仍然处于混沌状态。《中国青年》杂志复刊后,第一期便抛砖引玉般提出“在青年中可不可以提倡学习陈景润”这一问题,通过读者来信的互动和讨论,了解青年思想中存在的疑惑,并通过读者观点的交锋,论证“红”与“白”问题的实质,逐渐转变社会对知识分子的错误认识,并引导青年树立新时期学习的榜样。这场讨论也成为了思想解放的开端。但在思想解放过程起步阶段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的,这些阻碍与“文革”时期的思想遗毒、领导人的思想争辩等因素息息相关,但正是在这些因素的角力中,中国思想解放进程逐步展开,而《中国青年》杂志在这一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高铁、飞机和私家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出行方式逐步多样化,不再像以前一样局限于火车或者客车远途出行,普通客车运输服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国家对客车行业的相关补助逐渐下调,加上成本的上升,客车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被进一步压缩。市场需求降低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动,势必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客车行业的发展,因此,客车企业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就变得尤为重要。中通客车作为国内客车制造业的代表企业之一,同样面临着挑战,通
礼物,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教育场域中的礼物本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纯碎的情感互动,但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却是教育场域中礼物的异化问题。本文主要选取两位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学校生活以及访谈的方式,了解目前教育场域中礼物异化的真实情况,希望探索出如何使教育场域中的礼物回归本性的对策。本研究中的礼物指的是在教育场域中师生之间、家长和
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从国家的八七计划到最新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显示出我国对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念。但是脱贫的任务不是一时的,也不是单靠为贫困地区修建基础设施实现的。想要使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且不出现二次返贫,就需要把扶贫资源精准的用于贫困群体身上,根据贫困地区当地的特色资源和优势,充分发展具有特色的扶贫产业,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计划的实现。本文的研究是该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绩斐然。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便捷的网络与大量的信息在大学生与纷繁的社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连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多样,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接续努力,就要求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远大志向。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立场坚定、观点正确、态度积极,但也存在着部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行和贯彻,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逐步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之下,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进入了融合创新的关键窗口期,行业内公司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如何吸引并挽留人才成为企业战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长期激
温西X区块属于高温(84.2℃~90℃)、中盐(矿化度10967~15283mg/L)、低渗(平均渗透率为49×10-3μm~2)稀油(原油粘度0.7m Pa·s~3.2m Pa·s)油藏。该区块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泡沫驱以来,泡沫试验区主要生产井组的含水率小幅度降低(由98%降低到90%)、日产油量快速上升(由2t上升到8t),增油降水效果较为明显。但2016年1月开始,试验区生产井开始间断
在我国城市不断扩张与转型的背景下,大量工业建筑逐渐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逐渐空置或废弃工业建筑。近些年,随着城市经济、产业、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城区范围内的旧工业建筑逐渐被有效利用,并逐渐成为新产业的催化剂,其高效、独特的空间品质与新产业产生了诸多碰撞。但不可忽视的是,位于城郊或远郊的旧工业建筑,却因为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与密集的劳动要素而被忽视,形成了消极空间场域。但是作为可激活
色彩在人的视觉感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眼对建筑色彩的识别度要高于对形体的识别度。人眼通过物体表面所反射的色光来识别色彩,其电磁波本质对人具有一定的知觉影响作用,此外,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色彩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具有联想和象征效应,同时,不同色彩也具有了不同的表情,代表着不同的情绪意义,例如,红色让人感到兴奋、蓝色让人感到镇静、橙色让人感到温暖……因此,色彩心理效应伴随色彩而客观存在,在我们的
成长于数字网络时代的“90后”,一度以“非主流”“脑残”的另类形象进入大众视野。但随着年龄和现实的客观需要,“90后”逐渐登上历史的前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出声音、发挥作用,刷新了大众对这一群体的认知。而这一认知转变的过程,离不开媒介话语对“90后”群体的身份建构。本研究首次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维度探究《中国青年报》(2007-2019)对“90后”的媒介话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型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不同机制文化下形成的建筑是属于当地人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变化而建造的居住足印,是有血有肉、各有特色、具有人文精神的独特个体。保护不千篇一律建筑的人文内涵是人类居住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应当探索地域特有的生存认知方式、生态意识以及民族精神情感。本论文主要探讨目前尚未被人熟知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