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志愿者连续多次静脉滴注D-聚甘酯注射液药代动力学试验研究

来源 :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k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估连续多次(每次100mg,每日1次,连续7日给药)静脉滴注D-聚甘酯注射液的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研究,为D-聚甘酯注射液Ⅱ期临床试验剂量设计提供可靠的药物体内代谢参数.方法:根据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选择10名(男女各半)18~35岁健康成人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分为2批,接受静脉滴注100mg D-聚甘酯注射液,连续7日.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各受试者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本试验中采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准确性、灵敏度、可靠性等技术指标均满足国家新药审批办法中关于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技术要求.10名健康受试者连续多次(100mg/次,每日1次,连续7日)静脉滴注D-聚甘酯注射液,药时曲线呈二房室模型.首次与第7日末次给药后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0分别为4.96±0.75mg·L -1、5.15±1.44mg·L -1; t1/2β分别为20.36±2.61 h、 23.57±2.21h;Vc分别为12.33±5.17 L、13.68±8.30L;CL分别为3.70±1.10 L·h-1、3.20±1.25 L·h-1 ;首次给药AUC0-∞为29.54±7.62 mg·h·L-1,末次给药AUC0-t为27.18±7.01mg·h·L-1.首次与末次给药后比较,上述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日给药的峰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累积比R为0.90±0.73,波动系数FI为1.82±0.11.试验过程中共发现3例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转氨酶异常升高.以上与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转氨酶异常升高于停药后7日内恢复正常.结论:本试验采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来测定受试者体内血浆中的D-聚甘酯浓度,方法技术指标均满足关于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技术要求.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连续静脉滴注D-聚甘酯注射液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首次与末次给药后比较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内无蓄积,无严重不良事件.静脉注射D-聚甘酯注射液每次100mg,每日1次,疗程7日的给药方案可推荐进一步用于Ⅱ期临床试验研究.
其他文献
作者建立了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天麻及其制剂全天麻胶囊中天麻素的含量的方法,旨在探讨药的质量控制和鉴定.
作者采用HPLC法,以磷酸盐与甲醇为流动相,采用较高的硼酸盐缓冲液配制衍生物和较高的牛磺酸浓度,对牛磺酸软胶囊中牛磺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本文探讨中药材柴胡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柴胡皂苷的临床抗炎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机理.
本文首次报导了以双乙烯酮为原料,经酯化制备乙酰乙酸2-甲氧基乙酯(2),2与间硝基苯甲配合发生缩合生成的2-2酰乙酸2-甲氢基乙酯(3)和2的氨化产物3-氨基-2-丁烯酸2-甲氧基乙酯④发生Hantzsch环化反应合成尼鲁地平类拟物.
本文对苯安莎霉素抗生素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活性、结构修饰以及部分化合物的全合成进行研究.
本文探讨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和抑酶活性较强的青霉烯类药,以及青霉烯类新抗生素法罗培南的合成和新的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成.
本实验对蒽醌类化合物进行了设计和研究,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并观察了其细胞毒性和抗肿瘤作用.
本文改变苄基苯环上的取代基,设计合成了14个新的取代苄哌喹酮衍生物并进行了生物活性试验,旨在合成有效的强心药.
目的:了解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查本院2004年1月至12月的出院儿科病历579份,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应用方式及使用率,计算Dui值,规定Dui≤1为合理用药.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3%,共使用抗菌药物17种,抗菌药物使用居前5位的依次为头孢曲松、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头孢替唑、氨苄西林/舒巴坦钠、阿奇霉素且均为针剂,. 结论: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抗菌
阿司匹林性哮喘(AIA),病因复杂,大多数证据指向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异常.关于其发病机理已有许多理论,气道慢性炎症、环氧化物通道、转轨假说等,其实质都是环氧化酶被抑制,最终因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代谢异常而导致哮喘的发生.LTC4S基因遗传多态性证明,在第一个密码子上游第444位核酸发生了A至C的易位.即携带C444等位基因的人群产生了较多数量的白三烯,更易发展成AIA.AIA患者一般病情严重,治疗应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