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方式的开封市家庭降温能耗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来源 :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微观视角,对开封市家庭降温碳排放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基于 792 户家庭调研数据,针对具有不同的家庭条件、降温用能方式、降温用能消费观的家庭,分别分析了其人均年降温能耗 CO2 排放量的差异。借助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降温生活方式各因子均为影响家庭人均年降温 CO2 排放的显著因子,其中,降温形式、降温用能期长度、空调温度的设定、降温能源消费观、人口规模等因素是对家庭人均降温 CO2 排放的影响程度较大。建议加强对家庭降温用能的低碳教育,并提倡大家庭式的居住方式,以降低家庭降温能耗 CO2 排放量。
其他文献
巨量的地铁工程余泥渣土在处置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影响。准确量化地铁工程余泥渣土的环境影响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本研究构建了地铁工程余泥渣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模型,并以深圳地铁 14 号线为例,量化了余泥渣土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部门科学制定地铁工程余泥渣土的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模型及数据参考。
会议
在未来化石能源排放的 CO2 减少到接近于零之后,将主要使用碳负排放技术来减少大气中的 CO2.本文综合了各种碳负排放技术(NET)的影响潜力及大规模部署的限制因素,同时概述了 CO2 去除和可靠碳封存研究议程委员会对美国和全球 CO2 去除的潜在效益以及对碳排放技术费用的评估.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四种负排放技术已准备好大规模部署:造林/再造林、改变森林管理、农业土壤吸收和储存、具有碳捕获和封存能
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在进一步加强煤炭、煤电对能源稳定保障作用的同时,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与愿景,将对我国的煤炭企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从煤炭企业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立脚点,本文详细分析了煤矿区潜在的碳排放源,且针对碳排放源提出相应的减排路径。通过库拜煤田和马依东一井田各煤层瓦斯成分和含量分析,提出煤矿区要“因地制宜,多种减排
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探索区域差别化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推动区域低碳转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以 2003-2016 年中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碳排放受外界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人口规模对于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②各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碳排
交通运输行业是化石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规模将持续增长,若不采取强有力的绿色低碳措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随之增长,交通运输已成为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现的关键行业.本研究以绵阳市为研究对象,采取应用最多的自下而上清单核算方法,对其“十三五”时期开展的公转铁、淘汰老旧车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三项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措施的碳减排效果进
我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减排实际推进过程中,针对发现的地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管控不到位问题开展分析,提出行业超低排放减污,推行碳排放交易,碳利用和封存技术等对策措施,推进问题解决。
会议
城市居民碳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已有研究从城市形态、居民收入、家庭结构、行为方式和心理认知等方面揭示了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但是上述研究多采用全局模型,重在揭示各影响因素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全局效应,无法合理解释中国居民碳排放 影响 因素 的空 间异 质性。本文 以我 国地 级市 为研究 对象,基于 2000-2015 年DMSP-OLS/NPP-VIIRS 夜间灯光影像对居民
航空碳排放不仅影响空气质量且可造成温室效应.中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民航业低碳发展势在必行.运用可拓展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对中国 2004-2019 年航空碳排放总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 SBM 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SDE)对中国航空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分布与格局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4-2019 年,中国
航空运输规模的显著增长加剧了航空碳排放带来的环境变化,使航空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全球社会关注,成为国际航空全球减排与减排政策制定工作的重点.本文根据《IPCC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首先采用“自上而下”的核算方法计算 1985-2019 年航空碳排放量,分析 35年间中国航空碳排放历史特征.在考虑中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与受 COVID-19 的影响下,构建中国航空碳排放 STIRPAT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