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黑猪生长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lyzha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测定了莆田黑猪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重和6月龄体尺指标,应用MTDFREML软件对莆田黑猪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这些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莆田黑猪初生重为0.99 kg,2月龄体重12.97 kg,4月龄体重34.97 kg,6月龄体重61.91 kg,6月龄体长、体高、胸围、腹围、腿臀围和管围分别为96.69 cm、53.29 m、95.53 cm、109.90 cm、65.44 cm和10.05 cm.2月龄体重、4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6月龄体长、体高、胸围、腹围、腿臀围和管围的遗传力分别为0.27、0.28、0.32、0.24、0.48、0.32、0.33、0.56和0.53.生长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介于0.106~0.788之间,遗传相关和环境相关分别在0.236~0.932和-0.021~0.827之间.在遗传相关中,6月龄体重与其它性状间呈中等或强的正相关,可作为莆田黑猪育种过程中的主要选种指标.
其他文献
桑梓湖长白猪按规定的育种方案进行选育.对2000~2005年的测定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标体重日龄直线下降,从166 d到155 d.日龄EBV值稳定改进.背膘厚改进明显.产仔数呈曲线波动,初产维持在10头、经产维持在11.0头.
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养猪业发展及我国猪育种的发展趋势,今后育种工作主要攻关的目标及育种方法、育种手段,把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培育优质瘦肉猪专门化品系,筛选/组装适合我国多种市场需求的优质配套系猪,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猪肉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提高我国生猪市场竞争力.
种猪测定起源于丹麦,丹麦早在1909年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后裔测定站,并通过系统的后裔测定成功培育了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品种——长白猪.我国于1985年在华中农学院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种猪测定机构--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这标志着我国种猪测定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国内的一些著名种猪育种场先后都在场建立种猪测定场,我场是其中一个,1996年从丹麦引入长白原种猪后,就开始了场内种猪测定,2000年建立了测定场
本项目采用配套系育种理念,利用数量遗传方法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培育出华农温氏配套系猪Ⅰ号.其配套系种猪由各具特点的4个专门化品系组成,两个父系纯种猪父Ⅰ系和父Ⅱ系,两个母系纯种猪母Ⅰ系和母Ⅱ系.利用两个父系种猪生产高效优质的终端父本种猪HN212新品系,其特点是前后躯肌肉发达,背宽,体型高长,四肢粗壮,瘦肉率高,饲料报酬好.利用两个母系种猪培育出高效优质的终端母本种猪HN201系种猪,其特点是体长,
本实验列不同日龄合作猪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睾丸)进行了解剖测量,并对卵巢和睾丸进行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合作猪母猪60~180日龄卵巢重量在0.085~1.575 g,卵巢重量与体重的比例随日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合作猪母猪生殖器官生长发育强度的峰值在90~115日龄,卵巢切片表明90日龄前合作母猪有排卵发生,初情期在60~90日龄之间;合作猪公猪睾丸的重量范围在3.2~112.9
藏猪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原始小型地方猪种,本文综述藏猪生境和表型、细胞学、血液蛋白型、微卫星、mtDNA和核基因位点多态性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藏猪群体内、群体间遗传结构特点及其与其他猪种间的比较,说明了不同分布区域的藏猪有很强的遗传相似性,且藏猪与中国其他地方猪种亲缘关系较近.藏猪群体遗传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高,比其他猪种有更丰富的基因资源,具有很高的保种、利用和科学研究价值.
选取纯种野公猪与鄂西黑母猪杂交,观察野猪与鄂西黑猪的杂交亲和过程,对其繁殖性能、杂交后代的生长情况进行测量与分析,同时也对其杂交后代分别与长白猪和大约克夏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野猪和鄂西黑猪的亲合过程包括初步相识、野猪恐视黑猪、融为一群、调情行为和交配行为的产生四个阶段;野公猪与鄂西黑母猪杂交第二胎的繁殖性状分别比第一胎高;杂交后代在体重、体长、体高、胸围方面的绝对生长速度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其
为了探讨Nramp1基因第六内含子多态在大白猪和松辽黑猪(由杜洛克、长白、民猪杂交合成)中的分布及其与猪免疫抗病的关系,采用PCR-RFLP法对165头大白猪和109头松辽黑猪Nramp 1基因第六内含子多态性与免疫功能(中性粒细胞还原力和单核细胞细胞毒百分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品种在该位点均存在多态性,品种间、合并基因型间免疫功能差异不大,但同一品种内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大白猪
本文选择29头试验猪,分为三组:10头为杜枫姜猪(各含杜洛克猪、枫姜猪血缘50%)、10头为杜杜枫姜猪(含杜枫姜血缘75%、枫姜猪血缘25%)、其余9头为杜洛克猪,对其肌肉组织学、超微结构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比较,结果表明:杜洛克猪半腱肌肌纤维直径极显著大于杜杜枫姜猪与杜枫姜猪(P<0.01),后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杜洛克猪背最长肌肌纤维直径极显著大于杜枫姜猪(P<0.01),显著大
对猪FcRn基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进行分析,在FcRn基因site1位点即第3外显子的147处碱基发现T突变为C和在site6位点即第6外显子的1040处碱基发现C突变为G,其中外显子6的碱基突变使苏氨酸变为精氨酸.在三个品种207头母猪样本中检验多态位点和初乳中IgG含量的相关性,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最小二乘分析,对不同基因型的初乳中IgG含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试验群体中site1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