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革下的新时期网络纪录片发展倾向探析

来源 :“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暨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4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既是艺术的形式也是艺术的内容.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变革着媒介并影响着艺术的内容与形式.19世纪,马克思与恩格斯思考并探讨了科学技术的进展对促使艺术变革的可能性;20世纪,大众传媒的崛起推动了艺术生产与传播媒介及方式的变革;21世纪,电脑网络的发展重组了公共文化空间结构,变革了人们的认知方式、艺术观感方式和传播流动方式.本文以21世纪媒介变革催生下的,网络媒体孕育的全媒体时代为背景,以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媒介变革下全媒体语境中网络自制纪录片在策划、制作、营销三方面所呈现的泛文化、微观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倾向与特点,力图为相关领域发展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与启示.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水墨不仅是一种媒材,而且还是一种技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据核心的位置,是中国传统审美观中重要的特质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人文意蕴及审美价值观。在当代新媒介的时代背景下,伴随传播媒介不断变迁的境遇中,水墨创作在求新求异探索中便形成新的水墨艺术形态,水墨创作在当代如何转向,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传播媒介的变迁与水墨创作的转向进行探究,传播媒介作为水墨实
中国近现代新女性绘画的崛起和萌蘖,除了源自于女性画家内心觉醒之外,西方现代化传播观念和媒介的引入和运用起到了重要的外部推动作用。而新女性画家正是通过社团、期刊、展览三种现代传播途径,从而建构了可以与男性画家群体相颉颃的艺术阵地和舆论环境,推动新女性绘画的现代实践之路。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自古以来就有浩如烟海的民歌,它是一个拥有蒙、汉等多民族族群参与的艺术形式。科尔沁短调民歌作为科尔沁民歌的组成部分,整合了多地区、多族群的风格特征,最终形成了民俗文化的一体认同和音乐文化上的多元融合。
基于技术变革的现代媒介不仅是戏曲传播的载体,更在融合进程中促成戏曲形态和审美倾向的改变。唱片技术对声音的精准记录和独特音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京剧流派声腔的风格形成,广播的普及更是强化了声腔作为戏曲审美的第一要义。电影通过镜像突出了戏曲审美的视觉偏向,电视密集的声音优势则再次提升了听觉在戏曲审美感官中的比率。影视技术的变革持续拉近戏曲观演的心理距离,需要人为延伸的审美空间被大幅压缩,视觉交叠冲突由此
本文从“经验”的概念入手,通过对“经验”一词的古今用法的具体分析,对“经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概念生成及其流变做出系统、全面的梳理与深入的阐释。
宋辽金是我国文化艺术极为发达的一个时期,各个视觉传统都十分兴盛,版画以其可复制性、传播的广泛性而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拟从技术和题材两方面探讨版画和墓室壁画的关联,首先砖雕和版雕具有共通的技术传统,其次在孝子图、屏风画和仙桥等图像上,二者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这表明墓室壁画大量借鉴了版画的元素。但画工在借鉴版画的同时,也做了一些适宜于墓室礼仪环境的改造,以符合整个图像程序的逻辑。
从“同治中兴”至辛亥革命的一段时期,传统的中国正历经“未有之大变局”的前夜,现代报刊的出现对传统的文艺生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报刊作为大众媒介让传统戏曲在社会经济政治自下而上的西化思潮和洋务实践中,呈现出对称性的改良发展趋势,并在西学东渐的变革时期推动了戏曲在政治表现、评论传播和班社运营上的新变,为今后戏曲中西融合的发展脉络埋下了伏笔。
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界,艺术学理论研究是显学之一,但对中国艺术学科发轫时期译介的日本艺术学理论著作的梳理、研究却不多见。这个时期,中国学界译介的日本艺术学理论著作,既有日本学者的艺术学理论研究著作,也有转译日本学者翻译苏俄的艺术理论著述。中译日本艺术学理论著作的学术价值及其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学者译介日本艺术学理论,具有促进中国艺术学学科发展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两种思想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