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瓶颈及趋势

来源 :重庆市第三届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媒体时代,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个代表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而政务微博作为微博中的新兴种类应运而生.政务微博在发布信息、收集民意、引导舆论、推动创新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和重大意义.然而,政务微博在发展中仍旧存在不少瓶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推动政务微博更好地发展,进而推动网络舆论引导的展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浪政务微博作为研究对象,浅谈我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瓶颈,以及以后应该如何发展的趋势.指出政务微博具有强大的政务信息传播及交互功能,其影响力不可小觑。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充分利用政务微博这一贴近公众的沟通渠道,努力搭建公开、透明、亲民的网络问政平台。政务微博的发展要从建立、运营、维护等各方面积累经验,利用传播规律,努力将政务微博办成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国际化教育的概念、特征、趋势、动因、趋势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概念、现状、特点、培养目标的论述,以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化教育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为例,应该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培养中国的优质的国际化人才,让他们更好地回报社会。目前,中国国内的教育资源并不充分,很多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日益严苛的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如果他们有机会接受国际化教育,无疑将增加他们的国际竞争力,让他们在各种层面的人才
本文以世纪学院在合作办学体制下,走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办学道路,世纪学院的十年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工科应用型学院加强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的深层动因,工科应用型学院开展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的一般模式和经验积累,在国际合作与校企合作的办学尝试中,取得的成果只能代表阶段性的成绩,合作的真实动因并非仅仅是借鉴、模仿和共赢,最重要的是围点打援促成自身的成功。面对国情、校情,工科应用型学院应该迅速建立身份担当,在
本文在分析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及国际化现状的基础上,从学生与高校发展的角度分析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事业发展部推出的英美硕士预科及国际课程班课改项目(以下称国际特色班)为例,提出对民办高校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并提出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展望。
This article examines som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 they can enroll 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The two common approach es points mentioned below are the concept of "qual
Actually,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 new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who possess the specific skills tothis job.These skills such as initiative, responsibility, adaptability, spontaneity, wit and in
会议
Articolul de fata examineazǎ cǎteva abordǎri teoretice, pe care le putem(i)nscrie (i)ndomeniul de cercetare a (i)nvatamǎntului superior, cu privire la procesul de asigurare a calitǎtii (i)neducat, ie.
就是充分真正发挥学生社团的第二课堂作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爱好,让学生有自由发挥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要求。每一个大学都有各种社团,但究其实不过是让学生发泄过剩的青春活力少闹事的权宜之计,学校最可能做到的就是听之任之不加限制让其自生自灭而己。这些社团多的是体育文娱之类,也有一些学校有文学诗词类的社团。
European Union is confronted by economic crisis, employment (especially young people), changing demographics (aging), the emergence of foreign competitors (like China, Russia, Japan, BRICS) and also n
会议
This study stratified random select 200 teachers and four master training unit and 400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of X provincial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considers how TUNING-compatible programme profiles could be developed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on-going refor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gene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