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论与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中国文论学科的方法论源流考辨

来源 :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反映论与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的关系,当作考辩中国文论学科方法论源流的一个聚焦,这对有百年学术记忆的亲历者暨反思者来说,既是久违的念旧,也是陌生的重读。比如说,从毕达可夫到以群因受制于哲学反映论对文艺的强制性阐释,势必导致对文艺的审美性的掩抑及其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理论统战,这在逻辑上不难领悟,颇近乎学术史的念旧。但若说到把反映论从哲学腾挪到文艺学,是对《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语境的反映论的“转基因”,且此“转基因”不仅有悖列宁本义,也是对列宁《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的误读或曲解,或许就不免陌生乃至错愕。而经此考辩,中国文论学科半世纪来习焉不察却经不起证伪的诸多立论,恐将因其方法论源头的破绽而裸露学术窘困。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论著中,奥尔巴赫的《摹论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力作.它的主要任务是考察日常生活如何突破古典文学的文体分用规则,进入高雅、严肃的文学作品的,因而将现实主义文学史置于西方文体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去加以描述.与此同时,该书内含着三种相互矛盾、难以并存的现实主义概念,需要认真加以辨析.另一方面,奥尔巴赫注重从微观的文本分析入手,进而做出文学史和文化史方面的概括,这种批评方法至今仍给以生
伴随着新媒介对当代思想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生存方式的变革或转型.摇滚乐的先锋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新媒介与先锋性"成为反思性的前沿问题.原生态的摇滚乐在商业和媒介的联袂操持下转向消费主义,先锋性丧失殆尽.后现代社会摇滚乐如何再度先锋,坚守启蒙和震惊成为先锋性重构所期待解决的议题.而回归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超越媒介保持摇滚鲜活生命力是对摇滚先锋性重建的一种回应.
"背景"理论在布拉格学派的结构主义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背景的阐释,布拉格学派一方面建立了以前景/背景为核心的结构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则揭示了他律因素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在布拉格学派的理论中,艺术既是自律的,也是他律的,但根本而言则是他律的.通过对背景的建构,布拉格学派在艺术和社会之间搭建了桥梁,并预示了20世纪美学的意识形态走向.
就中国而来,20世纪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与西方息息相关,而在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中,意识形态及其理论观念先导性,不仅加速了其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变革和转型,极大拓展了中国学术研究的视野及其学科建设,而且使其真正触及到了人类思想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前沿,但是,观念毕竟是观念,理论并不能取代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类存在及其精神现象:也不能以隐身的“上帝”自居,用所谓“纯粹理性”和“绝对真理”来标榜、建构、衡量和评价人类
小说叙事的"航海意识"让小说文本中的各种人物与事件"近距离"地被描绘和刻画,小说叙事的"高塔意识"则让各种活动、行为以种种博物学乃至专业化的眼光获得透视和分析."航海意识"让历史场景获得生动的还原,"高塔意识"则让各种生存图景不仅是以逸闻故事的方式存在,而是能够透视平凡背后的复杂原因,又能诠释奇异背后的种种合理性."航海意识"勾勒故事轨迹和场景画面,还原人物心态."高塔意识"则让轨迹、场景、心态不
新历史主义不再将历史视为理性的一江春水,而是被视为一堆断裂的碎片,一旦将注意力集中在符号和文本运作上,新历史主义则将将在很多问题上滑的更远,不过,如果将思考回到解构主义解构符号与真理、意义的逻辑起点上,会发现这种论述看起来还自有其历史发展逻辑,尽管如此,新历史主义者将文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没有认识到语言本身,多多少少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具有指向真实世界的功能,无数的踪迹或者替补,本身显示了某些不在
美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称为"感性学".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一种西方式的偏见,是把古希腊艺术及其模仿说普遍化的结果.审美经验和艺术活动的根本特征不是感性而是直观.直观是一种本源性的认识能力,感性和理性都是从其中分化和发展而来的.只有把审美经验确立为一种直观活动,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审美和艺术活动的真理性,并且一劳永逸地消除"艺术终结论".
胡先骕作为学衡派创始人和学术健将之一,其文学批评思想成为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本文从文化诗学视域透视胡先骕文学批评,认为胡先骕诗学批评极为博学和极具历史感,因而具有文化诗学的学术特点.论者多以保守主义、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来评论胡先骕,本文则认为,胡先骕对进化论持审慎的接受态度,堪称一种新保守主义、新人文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文化诗学,并呈现一种多面向、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式理论结构.胡先骕的格律诗创作和
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就是给很多迷惘的中国青年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他们心里,左翼作家的作品是“管用的”他们不仅反映现实,而且指引现实,这也是左翼学者们最引以为豪的地方,也是当时被右翼和第三种人所垢病的地方,但今天看来,这是左翼的独特价值。因此,当代的中国文学,要想重新走向大众,就不能仅仅是沉吟和反思,而应当是一种“鼓糙”和“号角”文学,能够指出前进的方向。现在,人们经常看到大量历史剧和历史小说,
悲剧观念并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戏曲创作和曲论文献中,具备中国特色的悲剧观念随时可见.仅就明代咏剧诗这一个侧面来看,就反映出中国人的不少自成一格的悲剧观念.本文试图从人生悲怨的诸多感慨、《鬼簿》、名剧的怅然表述和悲剧苦戏的诸多命题三个方面,对明代咏剧诗当中的悲怨感慨和苦戏观念,予以大致的抽绎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