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霍次克海南部晚第四纪古海洋与古气候记录

来源 :2016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thernor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霍次克海是现代和间冰期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的主要源区。鄂霍次克海海冰的形成尤其是西北鄂霍次克海大陆架海冰的形成导致的高盐度海水下沉形成鄂霍次克海中层水,鄂霍次克海中层水流出布索尔海峡形成北太平洋中层水。
其他文献
南大洋冬天出现的冰间湖强烈影响着南极海冰的生成。罗斯冰架冰间湖是南大洋产冰量最高的冰间湖。本文基于被动微波海冰密集度数据和再分析气象资料建立产冰量模型,计算2003-2015 年罗斯冰架冰间湖的产冰量,研究产冰量连续多年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敏感性测试。
会议
北冰洋富 Mn 褐色层是建立年龄框架和地层对比的有效工具,但是其成因机制尚不明确。通过分析北冰洋阿尔法洋脊B85-D 孔冰筏碎屑(IRD)、有孔虫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本文探讨了沉积物颜色即Mn 元素旋回在建立年龄框架中的可行性,以及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在Mn 元素富集过程中的作用。
北冰洋中部地区沉积物中粗组分 IRD 的含量强烈的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在该区域的很多研究中得以证明。通过对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在罗蒙诺索夫脊采取的ARC5-ICE2 岩芯样品的多指标分析,以及与邻近的96-12-1pc 和PS2185-6 岩芯的对比,发现IRD(>63μm)在冰期的含量明显高于间冰期,并体现了良好的冰期-间冰期旋回。
会议
随着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日益严重,作为气候变化指示器的海冰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北极海冰是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广泛的海冰区,准确获取北极海冰时空变化规律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白令海北部陆坡的两个具有规律 AMS 14C 测年结果和高分辨率特征的沉积岩芯(SO202-18-3 和SO202-18-6)粒度和黏土矿物变化特征,结合沉积序列、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对比、全球海平面变化、研究区初级生产力变化等资料对岩芯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对32 cal.ka BP 以来周边陆地对白令海陆源物质的来源和输入进行释读,探讨末次冰期冰盛期以来陆地冰融水与白令海缺氧事件的关系.
会议
沿洋中脊,观测磁异常反映了其下岩石磁性层的厚度和磁化强度。喷出玄武岩沿快速和慢速扩张洋中脊几乎等厚;而沿洋中脊的磁化强度受控于岩浆分异过程。在岩浆供给量较低的区域,如非转换断层不连续带,高度的分异使得玄武岩内的Fe和Ti 含量增加,进而产生高幅值的磁异常。
会议
温盐环流系统在全球海洋与气候的变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北大西洋地区作为温盐环流的伊始,更是在整个大洋环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在北欧海所采集的三个多管岩芯样品进行IRD 丰度含量和有孔虫丰度统计、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和底栖有孔虫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Cw)稳定氧碳同位素
现代研究已经证明南北极高纬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海洋与气候系统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发现在冰消期和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低纬表层水的温度变化与南极冰芯中大气CO2 浓度的变化一致,而与代表冰盖体积变化的δ18O 的变化几乎同时或者略微超前。
会议
本文所研究样品来自德国 SO202-INOPEX 航次的SO202-37-2 站位,水深达3658m.该站位位于北太平洋中部赫斯海隆(Hess Rise)的北部,是亚北极锋及亚热带锋之间的过渡区域,也是晚第四纪古海洋研究较少的区域.
南极周边海域地质构造特征是在冈瓦纳古陆裂解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与南大洋的张裂、扩张的历史和方式密切相关。南大洋通道的打开改变了南极、乃至全球气候,特别是环南极流的形成开启了南极的冰盖气候历史。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