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自古难分,千年古刹传真--灵山寺禅茶文化的兴起与罗山县茶产业的发展

来源 :茶·文化与产业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Wi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山县地处河南省南部,南枕巍巍大别山,北依悠悠淮河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从南至北分别为山地、丘陵、垄岗和平原,地形复杂,生物多样,生态良好,是一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有灵气的富饶土地,自古就有"江淮宝地、鱼米之乡、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称.这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土特产质优量大,尤其盛产好茶.早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将罗山县列为古时著名的淮南茶区.罗山县有着豫土楚风的文化底蕴,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禅茶文化博大精深.蓬勃兴起的灵山禅茶文化助推了罗山县茶产业的大发展.介绍了历史渊源和美丽的雨雾茶的传说,文化传承和生态茶园建设等。
其他文献
自从吴三公发明"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以后,800多年来庆元、龙泉、景宁三县菇民,冬去春回过着"候鸟式"的生活,前往南方各地利用"剁花法"技术栽培香菇.庆元县香菇研究会根据庆元县委宣传部的要求,从2014年开始,根据80岁以上老菇农座谈会提供的菇山回忆情况,仿照解放前的菇民生活生产条件拍摄了部分庆元菇民去菇山的影像资料,拍摄过程中留下了几张照片,现将照片按顺序排列,再现过去剁花法栽培香菇的《菇山岁月
文中概述了双孢蘑菇栽培历史,着重介绍了索米尔蘑菇博物馆概况。在蘑菇博物馆里能将不同栽培方法的真实情景展示出来。栽培的每一个阶段所使用的任何一项技术。如双胞蘑菇耕种—新旧技术及栽培,木质假面状口蘑或苗笨蘑菇栽培,侧耳栽培等。
自从吴三公发明"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并传授给周边农民后,几百年来,庆元菇民前往南方各地进行剁花法栽培香菇,过着冬天去菇山种香菇春天回家种田的候鸟式生活.一般从十来岁到五六十岁,四五十年的菇山生活,给他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甜酸苦辣而又精彩的难忘记忆.现在,最后一批真正经历过解放前艰苦菇山生活的菇农都已经八十岁以上了,可以说他们的足迹就是一部香菇产业发展史,他们的记忆就是一本香菇文化的故事.现在剁花法栽培
笔者在1965年进入台湾省农会,实际从事菌种制造及试验栽培等工作,在洋菇菌种制造方面,从原来的堆肥培养基改成穀粒培養基,封于堆肥制造后发酵、栽培管理亦有突破,并赴国外先进国家观摩研习,以及综合各试验单位的研究,实际从事栽培试验获得相当大的成果,立即透过农会系统的推广,直接指导农民改善栽培方法,于是在短短的5--10年内,单位面积产量逐渐地由9--13公斤/坪擢升到30公斤/坪以上甚至到50-60公
自古以来,灵芝既是神奇的中药,又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被视为祥瑞的征兆.由此产生的有关灵芝的神话传说、诗歌、绘画反映出我国人民对灵芝钟爱和崇拜.道教在推动灵芝医药学和文化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象征"吉祥如意"、"国泰民安"是灵芝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文中介绍了灵芝的神话传说,古代灵芝的诗篇,道教医学中的"仙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等内容.
禅宗历来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人禅境,行走坐卧皆是禅,万缘无不是禅,万法无不是助缘.所以茶是助缘,方便人道;禅是茶的体,茶是禅的妙用.唐宋时期禅法大兴,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名日"茶汤会".吃茶也随之慢慢成为禅门家风.
吃茶去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五灯会元》卷四)注释:院主:又作寺主、住持.禅家监事之旧名.今之监事,古称院主或寺主,后又称住持为院主,故改称原有之院主为监事.今称院主则为住持之意.
茶和茶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曾经和正在作出巨大的贡献!她希望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再次成为"走出去"的先行者、传播者和执行者.无论面临什么级别的挑战,她都将勇敢地、智慧地、一如既往地向前向前——复兴与辉煌就在眼前,茶与茶文化将当仁不让.
介绍了少林禅茶历史,少林禅茶文化作为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茶文化相融相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禅茶文化.茶的起源:"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说起大苏山与茶的缘分,首先要从这座坐落于群峰环抱的寺院说起.这里,是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向往的"诗城乐地";是宋真宗赵恒盛赞的"福乡宁境";是给予苏轼心灵慰藉的"灵魂家园".这里便是古淮南茶的原产地、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和祖庭——大苏山净居寺.禅与茶,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至交,意相通,情相投,重在感受,重在体会。茶,荡涤了人心中的幽暗;禅,提升了茶的内涵。茶中有禅,禅以茶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