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爆震聋诊断标准的研制

来源 :中华预防医学会2011年全国职业病学术交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anlo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接触暴露的噪声性质和听力损伤的形成过程,噪声性耳聋分为长期暴露连续噪声引起的慢性声损伤——噪声性耳聋和短时间近距离暴露超强噪声所致的急性声损伤——爆震性耳聋两大类。职业性爆震聋多见于矿业开采和化工行业。目前,我国尚无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标准。为了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为职业病诊断机构提供了诊断和评定依据,有必要制定职业性爆震性聋诊断标准,从而使其诊断工作科学、合理、规范。
其他文献
对中国血友病FⅧ抑制物阳性患者免疫因素(淋巴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分泌等)进行初步研究,进一步明确FⅧ抑制物产生的免疫相关机制以及与欧美的差异,有助制定预防FⅧ抑制物产生、诱导FⅧ免疫耐受的治疗方案。
血友病B( hemophilia B,HB)是凝血因子Ⅸ(factorⅨ,FⅨ)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本研究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6个山西籍汉族无关HB家系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FⅨ基因进行了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的检测,探讨HB家系先证者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突变及分子发病机制,对进行携带者诊断。
本文对遗传因素在中国血友病患者FVⅢ形成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ITP是最经典的一种FcγRs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未有HD-DXM对ITP患者Fc γ Rs系统影响的报道。检测初诊活动性ITP患者HD-DXM治疗前后、健康对照单核细胞Fc、γRI、Ⅱ(Ⅱa+Ⅱb)、Ⅲ表达及Fc、γ RⅡa及Ⅱb mRNA及蛋白表达;检测ITP患者治疗前后单核/巨噬细胞对致敏自身血小板吞噬能力变化及Thl/Th2细胞因子平衡变化;体外检测ITP患者单核细胞在
正己烷(n-Hexane)是工业上使用的有机溶剂之一,常用于橡胶、制药、香水、制鞋、皮革、纺织、家具、油漆等生产过程。近年来正己烷作为稀释剂用于粘合剂生产,或作为有机清洗剂使用,成为我国群体职业性正己烷中毒事件的元凶。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临床表现主要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国内曾有中毒病例报道,本文对6例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的诊治进行了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接触各类外源性化学物的机会日益增多,引起中毒的物质种类也趋于多样化,中毒现象屡有发生。近年来,国内在急性中毒临床流行病学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本文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和收集,对1998年起我国发表的有关急性中毒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分析,了解我国目前急性中毒的发病人群性别、年龄、毒物分类、接触途径、中毒原因、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等情况,为今后指导急性中毒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长期接触石棉粉尘的从业人员罹患肺癌及间皮瘤的发病率较高,间皮瘤中以胸膜间皮瘤为最多,其次是腹膜间皮瘤。本文对2011年06月诊治1例石棉所致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诊断认为本例患者是长期从事石棉制品工作而引起的恶性腹膜间皮瘤,属于职业性肿瘤范畴。根据患者15年的石棉粉尘接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细胞病理学检查等该疾病诊断成立。
在职业接触有毒化学因素中,苯可引起白血病是无庸质疑的。在国家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中,第十大类职业病一职业性肿瘤,即GBZ94-2002《职业性肿瘤诊断标准》中4.3述:苯作业累计接触工龄一年以上(含以年),潜伏期一年以上,经细胞病理学检查可确诊苯所致的白血病。本文对一例鞋厂包装工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为职业性白血病病例报导进行了总结。
职业健康检查复查工作是职业健康检查的后续工作之一,属于第二级预防,是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及时准确发现职业病、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等,及时发现、及时调离、及时治疗,保护劳动者,同时为生产环境的防护措施效果评价提供资料。于2005年起将职业健康检查复查工作从职业健康检查中独立出来,由职业病临床科负责。职业病临床科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实施细则、工作流程、常见复查结果的评价标准等,对职业健康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是职业病前期预防的重要工作内容,是目前预防控制职业危害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目前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大多停留在定性和经验的评价模式上,制约并影响职业病危害评价质量及风险管理水平的发展提高。针对我国职业病危害现状及职业卫生服务的技术需求等,从风险分析角度进行的定量和半定量评价理论及技术方法研究,以风险分析为基础,从传统的健康风险分析的框架和步骤研究探讨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的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