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栅数字地震检波器

来源 :CPS/SEG 2004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地震检波器是指输出信号为数字量的传感器.本论文提出一种新的检波理论和方法,实现检测地震波信号的一种地震勘探技术.所设计的检波器采用光栅谐振子为敏感元件,将大地震动的机械信号转换成光调制信号——莫尔条纹,再用光电器件转换成数字化电信号.由于该检波器直接将大地震动的机械信号以脉冲数字信号输出,避免了器件的精度不同对传感器输出的数据质量的影响,简化了组装工艺.采用辨向电路来判断振动方向,通过电子细分技术以提高检波器最小分辨率.文中重点介绍了光栅数字地震检波器的结构设计和理论分析.设计中考虑了光栅的探头形式、光栅间隙、条纹宽度和光电元件宽度的关系;讨论了影响传感器质量的各种因素;并设计了光栅调节器和横向限振片等,对消除刻制误差、累积误差、照明误差、光栅副夹角误差等具有明显效果.文中附有测试数据和结论.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顾及喷射流机制的多孔介质BISQ模型中的慢纵波.给出了BISQ模型中慢纵波之速度和衰减的低频近似公式.与Biot理论对比,BISQ模型的慢纵波:低频区域的衰减和速度的值较大;衰减随频率降低急剧增大,且随喷射流长度的增加而减小;速度的频散减弱;速度的低频极限不是零,且随喷射流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孔隙流体位移与固相骨架位移之比的相位特点不同,大小规律与其衰减规律相似;在流体与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的
近地表的地形起伏变化和岩性变化可能引发近地表的散射波,这种干扰在波的时距关系、频率特性等方面都与反射波和绕射波相似,而且近地表散射波在浅表高速层中传播时地层的吸收较弱,因此散射波的振幅较强.这都使得在记录上对散射波的识别和压制有一定的困难.在分析散射波机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利用散射波的波动特性,通过波场延拓使其聚焦成像,然后,通过压制强度噪声的手段将其衰减,并用通过成像的反运算过程得到散射波衰减后
针对传统的基于梯度下降法神经网络中存在非线性多极值目标函数易陷于局部最优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权值学习混沌优化的神经网络方法.非线性动力系统具有初值敏感性、遍历性的特性,本文采用了基于混沌和梯度反传训练相结合来训练网络,使网络的连接权在不断迭代过程中自适应演化.通过对实际井地震剖面地震多属性研究实践,表明这种混沌优化学习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提高网络的预测能力.
本文对面炮记录偏移提出了混合相位编码方法.该方法可使面炮记录偏移效率成倍提高,在压制互相关噪音方面,也是有效的.在BGP PC集群上的GEOMODEL地震数据成像系统上实现了该方法,并用2维Marmousi模型数据,3维SEG/EAEG盐丘C3-NA数据和实际海洋数据测试了该方法.
常规叠加方法假设叠加的地震道集的反射波来自地下同一个反射点,而地表观测到的反射波场在空间上小于菲涅尔体范围是不可分辨的.本文根据火山岩体特征,用圆弧描述火山岩的反射界面.将来自菲涅尔体范围的反射波沿着圆弧界面求和,进而扩大叠加次数,达到增加反射信号能量、提高地震反射波的叠加成像质量的目的.计算结果表明,圆弧叠加方法能够提高剖面的信噪比,增加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本文基于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洪泽凹陷生、储、盖层的时空分布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运用波阻抗反演、成因化解释、模型化解释、地震属性提取等解释手段,对洪泽凹陷管镇次凹进行非构造圈闭解释,发现了三个有利勘探区带和一批非构造圈闭及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海上多波地震勘探中,P-SV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转换波资料的处理质量.为了做好海上P-SV转换波静校正,本文介绍一种在共接收点(CRP)叠加剖面上人工拾取同相轴,并用纵波资料作为判别准则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在莺歌海盆地多波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随着海上石油勘探的发展,对地震资料高信噪比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有效的运用各种去噪方法获得高品质的地震剖面是对处理工作者的一项挑战,清除以多次波为代表的各种干扰是提高目标处理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分析各种干扰的成因,采用对应的去噪技术组合综合应用是获得成功的有效途径.
本文介绍了海洋地震勘探中多船作业的简单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多船作业的简单方法,多船作业期间各个作业船之间的数据通讯原理,并将该方法运用于实际生产,达到了地震勘探的目的.本文献同时指出了多船作业的不足之处.
在海上地震勘探过程中,由于受风浪、海流的影响,水听器通常会发生漂移,而由GPS测定的水听器的位置往往是不准确的.本文介绍的是通过初至的拾取,利用震源到水听器的地震波传播旅行时,来求解水听器的准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