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壳热均衡分析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CX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Christensen和Mooney(1995)根据岩石密度和P波波速实验数据所总结的地壳岩石P波波速和密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根据Hasterok和Chapman(2007)的方法对实测P波波速进行温度和压力校正,得到地壳柱体的平均密度,再根据地壳柱体的密度和厚度进行均衡高程改正,进而与"标准"地壳柱体的热均衡曲线对比,分析青藏高原主要构造地体的热均衡状态.
其他文献
芦山地震空区连接了2013年M_W6.7(M_s7.0)芦山地震震中区域和2008年M_W7.9(M_s8.0)汶川地震震源区.在地震目录中,该区域内的地震事件数目少,因此也不易得到详细的深部认识.为
会议
东构造结(又称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构造结)地区是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其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模式是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东构造结周边
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能够有效记录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应力场方向,然而过去对该盆地磁组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始新世下干柴沟组和中新世下油砂山组,因
会议
本文介绍了帕米尔—西南天山两大体系碰撞对接、西南天山前缘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结果、帕米尔东北缘新生代古地磁结果和帕米尔-西南天山构造隆升时间序列及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型
气候和构造是塑造地表地质地貌的两个根本营力.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已经充分肯定气候和构造之间的并非单向,而是具有双向互动的重要特征,然而气候与构造是通过何种方式,在何种程
青藏高原东北缘燕山期构造事件有效记录的匮乏严重制约着人们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过程的理解,沿着东昆仑-西秦岭呈近东西向展布的一系列白垩纪盆地为揭示印-亚大陆碰撞前青藏
造山带庞大的地形载荷是控制区域变形以及应力分布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龙门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一直以来因极陡地形闻名于世,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地形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影响,帕米尔高原大幅度向北推移"突刺",引起其周缘数千米厚新生代地层发生强烈构造变形,成为全球地壳缩短最为强烈、隆升速度最快的地
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陆陆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最大的高原,而且是最年轻的高原,并且当前还在持续隆升.青藏高原内部存在一系列不同演化历史和不同陆源的陆块、褶皱
会议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Molnar et al.,1975).阿尔金断裂作为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其北东向的形变分配,对解释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机制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