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高校校园的建设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h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和谐是高校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应该创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等。
其他文献
日本大学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是以立法为起点的。《日本国宪法》第23条“学问自由予以保障”,奠定了日本大学“学问自由”的法律基础,以此为起点,构建了日本大学“学问自由”、“大学自治”的管理运作模式。
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女子高校要致力于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因为先进性别文化与和谐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构建先进性别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中,女子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引领先进性别文化、传播先进性别文化、创新先进性别文化的使命,从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社会的全面进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一轮大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资源整合等一系列的宽辐射效应。同样,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着资源整合,大学合校、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与格局在全国一度兴起。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教育起到了补缺与激活作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校三区”的大哈工大格局正
在国外已经有成功的营利性高等学校运营的今天,中国还没有法律意义上的营利性高等学校。但从制度环境到理念的更新,从国际教育新形势到国内高等教育实践,营利性高等学校已经具备了生长的土壤,中国发展营利性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可能。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建设和谐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公平正义的文化权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正是沿着这样的价值理念轨迹而发展的。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最基本的内核之一。持改革方向,走创新之路,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宝。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落实到高校就是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这也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过程等方面认真实践和谐管理,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建设和谐校园的途径和方式。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以巩固社会
通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九名重点大学理科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大学新生学业求助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微观问题”和“宏观问题”的求助。其中,“微观问题”求助的主要方式是:参加答疑课,问同学,参考同学作业;“宏观问题”求助的主要方式是倾诉。“宏观问题”求助的过程比结果重要。“宏观问题”求助的对象要具备“有心和有时间”以及“给求助者安全感”的特征。
大学校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以爱国主义、求真务实、创新精神为主要精神风貌和内核的船政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品格。发扬船政文化的精神要义,把发扬船政文化和创建和谐校园相结合,积极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社会主义注入新的血液。
本文简要论述了美国多元化教育制度的涵义及重要影响。美国多元化教育制度可以促进高校的学术优秀,有益于学生个人的社会化发展,并且可以推动国民政治参与,实现民主与公平。美国多元化教育制度对中国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