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传感技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来源 :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2017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农业政策方针的出台,使越来越多传统式养殖模式陆续转向规模化养殖模式,但同时规模化养殖的大量出现使环境保护成为了当下严峻的问题,传统的养殖技术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养殖规模与发展原则上已逐渐落后,不能适应未来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这就要求引进新的技术以达到健康养殖、环境友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纵观整个养殖生产环节,养殖环境监控占据着重要的一环,不仅影响着整个养殖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制约着现代化养殖的发展,而物联网传感技术及控制技术的出现恰好解决了养殖环境监控的难题,通过在养殖场内布置诸多传感器实时监测各项环境参数并自动控制相应设备运行以确保畜禽处于最适合生长的环境中.物联网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将会为我国畜禽养殖带来巨大的变革,未来畜禽业将迎来信息化、精准化养殖管理的新趋势,将向着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
其他文献
奶牛的瘤胃内栖居着大量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原虫,它们对于瘤胃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微生态环境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奶牛瘤胃原虫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淀粉、可溶性糖和纤维素代谢)、蛋白质代谢和瘤胃内甲烷代谢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奶牛瘤胃原虫对奶牛的营养代谢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选用二元杂仔猪270头,按体重相近和性别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猪.分别饲喂丁酸甘油酯负对照组Ⅰ和0.2%丁酸甘油酯组Ⅱ、0.4%丁酸甘油酯组Ⅲ,以研究丁酸甘油酯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2%丁酸甘油酯试验组Ⅱ日采食量提高了5.41%(P>0.05),0.4%丁酸甘油酯组Ⅲ日采食量提高了4.80%(P>0.05);日增重分别增加了10.31%和1
面临农村散养户鸡新城疫免疫抗体不理想,免疫质量存在逐年下降趋势.课题组在分析了影响农村散养户鸡新城疫免疫质量的众多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对鸡新城疫免疫方式和选用疫苗作出探讨性改进试验,经过实践与推广验证:所提出对鸡新城疫疫苗选用和免疫方式改进是科学可行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有机铬对热应激肉兔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144只35日龄断奶新西兰公兔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24只兔,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兔,分别添加0mg/kg,0.2mg/kg,0.4mg/kg,0.8mg/kg,1.6mg/kg,3.2mg/kg有机铬(均以铬计),将环境THI控制在28.9-30.0的兔中度热应激状态,试验期28天.结果表明:添加0.4mg/kg、
本研究探讨添加剂(乳酸菌和甲酸)和紫外辐射对青藏高原老芒麦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老芒麦播种于2012年4月,分别收割于2013年、2014年和2016年.新鲜原料在自然或实验室紫外条件下分别辐射0h、4h和8h,之后与乳酸菌或甲酸进行混匀,无添加作为对照.添加剂处理后,切碎的老芒麦装入聚乙烯袋中,置于室温下贮存90d.紫外线辐射增加了青贮饲料pH和氨态氮含量,降低了乙酸、丙酸含量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
利用《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对"将军菊首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计算年限内,该成果每年可增加纯收入2509.48万元,科研经费与新增纯收益比为1∶2.63,成果效益明显,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对当年播种的"将军"菊苣进行切根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根颈分株繁殖出苗率最好,为96.4%,使用生根剂后可以达到100.0%,出苗最快最整齐,但是繁殖系数较低;根段切根繁殖系数较高,相同长度处理的根段中,未处理的大根出苗率为86.6%,使用生根剂后可以达到97.0%,出苗天数均早于中根和细根,不使用生根剂处理的细根出苗率最差,为70.9%,出苗天数也最长.使用生根剂有利于提高无性繁殖成活率、出苗
牧草种子是改良退化草原和培植人工草地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由于种子田土壤肥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种子的质量,因此了解牧草种子地土壤的基本肥力性质则是开展种子生产合理施肥,提高牧草生产力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四川红原县国家牧草种子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老芒麦地上及地下部分各88个样品,研究了土壤及牧草磷含量及DGT技术测定的土壤生物有效性磷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规
通过调研和思考,作者提出了"互联网+农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4大领域中应重视和解决的6个关键.即:农业部门搭建农业大数据是支撑"政务云"的关键、物联网新技术应用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冷链运输设施建设是打通生鲜农产品进城"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农业政务信息公开是破解"信息壁垒"的关键、人才培养是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关键、调整支农资金投向是助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对17篇文献氮增加对草地生产力影响进行整合分析,发现氮增加对草地生产力有促进作用.但根据施氮量、施氮年限以及地区降雨量的不同,氮增加对草地生产力有促进作用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施氮量大于15g·m-2,对草地群落生物量增加效果最好;短时间施氮(1~2年)对草地群落生物量正效应效果要好于长时间施氮(3~5年);当降雨量≤300mm时,施氮对草地群落生物量无明显影响.而当降雨量>300mm,施氮对草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