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危险识别与分层

来源 :第十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an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晕厥是由于短暂的全脑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短暂、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的意识丧失(短时内自发完全恢复意识).晕厥是T-LOC的一种形式,是常见的临床急症,占急诊科患者的1%-1.5%,住院患者的1%-6%.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对晕厥需要重点关注两点:一是找出原因,二是识别风险.通过初步评估后回答三个关键的问题:首先病人是不是晕厥发作,第二是否能够明确晕厥的原因,第三个是否能够有证据证明患者是一个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
其他文献
液体可以恢复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心输出量和血压,维持尿量,保证营养,输入液体种类包括营养液、补液、药物、血制品等。
严重过敏反应(anaphylaxis)是突然发生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严重过敏反应的表现之一,过敏反应(allergy reactions)也称过敏性疾病,是由过敏导致一组疾病,包括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过敏性哮喘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患者赵某,男,31岁,下肢制动3月,间断胸闷3天,加重9小时,心肺复苏后7小时,2017年7月13日08:50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3月前(4月22日)体育运动时受伤,诊断“右侧距腓韧带断裂”,局部固定,间断卧床.2月前(5月18日)摔倒,诊断“左侧髌骨骨折”,左下肢固定器固定后持续卧床.
2015国际CPR指南后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CPR过程中连续与中断胸外心脏按压,胺碘酮、利多卡因与安慰剂在VF/VT中的作用研究,CA时心脏停搏与无脉性电活动转变为可除颤心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除颤时间间隔与院内CA的预后关系,首次除颤后早期给予肾上腺素对CPR患者预后的影响。
1990-2010的20年每10万人中出血性卒申的年龄标化发生率,中国发病率最高,159.81/10万.1990-2010年出血性卒中流行病学变化特点。年轻患者发病率显著增加,由54.07/10万增加至64.07/10万;约半数出血性卒中发生于<65岁者,仅有约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于<65岁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约出血性卒中的2倍,但世界范围内卒中负担的主要来自出血性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IA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TIA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完全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信号。
临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2015版《中国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质控)》中判定的先决条件是昏迷原因明确: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如急性中毒、低温、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代谢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等.
蜂疗三联法将蜂刺疗法、中药扶正和药蜂蜡疗三种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在临床治疗中,突出蜂刺疗法的生物疗法优势,根据经络学的治疗原理,利用蜂刺疗法的药、针、灸三个特点,对脏腑经络进行调治;结合中药内服扶正,内调脏腑,补益肝肾;利用热疗原理,运用蜂蜡配以活血祛癖的药物,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温通经络、透营强卫,局部的蜂蜡疗对关节受限的患者,有良好的恢复功能的疗效。这种生物、物理、中药结合的治疗,形成了富有特色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急危重症和慢性病恶化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因素,国外报道病死率18%-60%,本院PICU为42.2%。北京两家儿童医院PICU总患病率:38.9%,脓毒症:25.5%,严重脓毒症:10.3%,脓毒性休克:3%,PICU总病死率:11.3%,脓毒症:2.2%,严重脓毒症:23.3%,脓毒性休克:47.4%。
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即中医学所谓“半身不遂”或“中风后遗症”,认为其成因与心、肺、肾,阴阳失调有关,多为血瘀浊阻遇经络所致.蜂针疗法对闭塞性脑血管病的疗效与其病因,发病时病情轻重和后遗症时间长短的密切关系.后遗症时间越长,蜂针见效就越慢.如发病时间短,后遗症较轻,若及时治疗见效越快.笔者多年来利用活蜂蛰刺疗法采用多组穴位交替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42例患者,男27例,女15例,年龄35-62岁;病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