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两种海洋鱼类对无机砷和有机砷的生物可利用性

来源 :第三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ietary uptake could be the primary route of arsenic(As)bioaccumulation in marine fish,but the bioavailability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As remains elusive.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trophic transfer and bioavailability of As in herbivorous rabbitfish Siganus fuscescens and carnivorous seabass Lateolabraxjaponicus.Rabbitfish were fed with one artificial diet or three macroalgae,whereas seabass were fed with one artificial diet,one polychaete,or two bivalves for28days.
其他文献
中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降雪后道路的及时融雪和除冰是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较之于机械或人工除雪,化学融雪剂除雪具有操作方式简便、见效快、价格低廉等优点.根据天气预报在降大雪前或低温暴雪异常天气时应急使用化学融雪剂是目前世界寒冷地区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主要的融雪除冰措施之一.融雪剂与重金属铅离了复合对斑马鱼红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斑马鱼的红细胞微核率,在对照组中比较低,随着融雪剂与重金属铅离了联合浓度的增
有害结局通径(Adverse Outcome Pathways,AOP)是OECD倡导的一种新的毒理学方法并在2012出版了184号导则.AOP通常由分子初始事件(Molecular Initiating Event,MIE)、关键事件(Key Events,KE)和有害结果(Adverse Outcome,OA)组成.作为概念性的框架,它的用途是预测和评估化学品对生物个体或群落的危害。通过替代体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ndocrine Eisruptors,EDCs/EDs),又被称作环境激素或者环境荷尔蒙,是指一些影响负责机体自稳、行为或生殖的天然激素(如雌激素Estrogen、雄激素Androgen和甲状腺激素Thyroid等,EAT)的分泌、合成、结合、转运、作用或消除的外源性物质,具有不易被降解、亲脂疏水、残留期长等特点,广泛
选取海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滏阳河为研究区域,根据河流结构、水文条件、排污口分布并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选取66个采样位点,采取河水及对应的底泥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临洺关河水样品对斜生栅藻的抑制作用较小,在实验的最高浓度下未引起半数以上的藻细胞死亡。随河水重金属浓度上升,斜生栅藻的SOD酶活性、MDA含量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反映河水重金属暴露引起斜生栅藻的氧化损伤。叶绿
本报告以有机磷农药水胺硫磷为例,介绍经细胞色素P450酶氧化脱硫或酯酶水解的活化增毒及解毒过程,以及代谢转化的种属差异。水胺硫磷是硫代磷酸酯农药,是目前中国有机磷农药的主力品种,使用广泛。在大鼠肝脏,水胺硫磷主要的代谢途径是氧化脱硫,生成活性产物水胺氧磷,产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比原型水胺硫磷高4个数量级,毒性显著增高。大鼠口服水胺硫磷后,在体内能快速活化生成水胺氧磷,产生毒性。水胺硫磷代谢活化
本文拟采用赤子爱胜蚓体腔细胞代替蚯蚓个体进行毒性效应研究.细胞毒性试验各指标均比个体水平指标灵敏,且与个体水平毒性测定结果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蚯蚓细胞毒性试验有望取代蚯蚓个体水平的毒性试验成为新的快速、高效、灵敏的研究污染物对土壤生物毒性的方法。
本实验分别以(屈)(CHR,浓度2μM、20μM和200μM)单独暴露或与PAH型AHR诱导剂BNF(β-naphthoflavone,1μg/L)、CYP1A活性抑制剂ANF(α-naphthoflavone,100μg/L)共同暴露于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72h。溶剂对照组为0.1%丙酮。利用Real-time PCR法检测CHR单独暴露及与BNF、ANF共同暴露后斑马鱼胚胎中芳
为探讨水体中不同微藻对淡水轮虫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n-producing MicrocystisaeruginosaPCC7806)、不产毒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n-free 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927)组成的混
中国血吸虫病疫区曾广泛使用65%Na-PCP可溶性粉剂灭螺,然而针对疫区灭螺剂污染导致的生态毒理效应很少有研究报道.通过仪器分析65%Na-PCP可溶性粉剂中氯酚和氯苯类化合物的组成,并开展96h急性毒性实验和21d慢性毒性实验研究其对日本青鳉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探讨灭螺剂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采用6890GC-5975MS分析Na-PCP可溶性粉剂中氯酚和氯苯类化合物的组成;选用日本青鳉(
环境化学品引发毒性效应的风险受到其在环境-生物介质中暴露行为的影响.相比于环境浓度或生物体内总暴露浓度而言,在描述剂量-效应关系或进行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时,分布于特定器官(如肝、肾)或组织的"靶点剂量"反映了化学品被生物体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后的结果,与化学品的毒性效应直接相关,是化学品风险评价尤其是精准毒性评价所需的关键信息.PBTK模型将具有生理/解剖学意义的组织或器官作为单独的室,室间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