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野中的海派文化--以马桥文化为中心

来源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档案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w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派文化的精神,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故而丰富多彩。这种文化特征并不是晚清以来所独有的,这一点不少学者已经论述。对海派文化源头及内涵的探讨与分析,更有利于我们对这一文化的理解与把握。上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俱备了——交流与融合——海派最根本、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在2005、2006年的第四届和第五届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我们已经对考古学视野中的海派文化进行了讨论。我们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海派文化”中,当地传统的吴越土著文化与外来的楚文化的交流、融合。之后,我们又探讨了新石器时代广富林文化面貌中南北方交流与融合的现象。而这一特征在广富林文化之后,上海地区的又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马桥文化上有了更显著的表现。
其他文献
作为标签的"海派文化"就像一个大筐,被许多人随意地填充并粉饰着,并被定格为几句格言式的口号,完完全全地意识形态化了。历史是离不开"代"的概念的,这样的海派文化不妨称作"新一代的海派文化"或"新海派文化",它与那个原生态的海派文化其实相去甚远。历史正在远去,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了,当年海派赖以生存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海派文化的根系,正深扎在某个遥远的历史场景中,而这个场景,非上海开埠莫属。
上海人向有崇尚科学的传统,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崇尚科学、喜欢科学,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弘扬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实际上这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讨论海派文化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系。关于中国科学社的研究,已经有了张剑教授的大著《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该书是研究中国科学社的力作,它将中国科学社的前因后果、社会影响和历史地位,扎扎实实地梳理了一遍。关于中国科学社的通俗科学演讲,张著
"海派文化"是中国形态的近代城市市民文化,源于开埠后的上海。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海派文化”其实是矛盾综合体,既有值得发扬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些不值得提倡的东西。当前建设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当年海派文化发展与兴盛期的时代背景不可同日而言,因此今天我们繁荣上海文化,任务艰巨,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托上海传统文化,承继“海派文化”中优秀的遗产,并接受现代思潮和生活的洗礼,增添新的内容。文化遗
海派文化实质就是上海文化,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之根,海派文化之源在上海古城厢。上海从1292年至1957年,几乎所有的古代和近代的历史、文化、经济、艺术都基本发生在上海的古城厢内,其实,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沪剧和越剧,同样也都诞生、发生在上海的古城厢内。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上海正是有了古城厢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素质内涵,才迎来了我们今天充满希望,生气蓬勃的上海城市生
连环画自上海世界书局1927年3月首次发行陈丹旭绘画的《连环图画三国志》(全部三集,每集八册)起用了"连环图画"这个名字以后,世界书局又一连推出4部:"水浒"、"西游记"、"封神榜"和"岳传",封面上还印着"男女老幼,娱乐大观"的字样。可以说这5部书的发行标志着连环画这种新型的大众图书样式正式诞生了。紧接着很快就有一大批画手蜂拥而上创作连环画,几代相传,使连环画在上海市社会中铺天盖地,在前后一个甲
上海自开埠以来,辖区内人口变化之频繁及数量之大为全国罕见。人口是文化的载体,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移民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代史上的上海有着特殊的地理及社会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国外移民,也带来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各种文化碰撞融会逐渐形成了上海异于其他地区的文化风格。本文依据近代以来上海的人口统计,试分析来沪移民对上海独特的区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不是当地人口的自然
上海,素有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之称,由此而形成了富有历史文脉、地域强势、艺术档次的"海派收藏"特征。特别是在书画收藏方面,更是历代大师佳作荟萃,各朝名家精品汇集,有不少是属国宝级的珍品。并形成了一批鉴赏功力深厚、甄别眼光犀利、收藏成就卓然、历史影响深远的海派收藏大家,展示了海派文博事业的雄厚实力。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时期。与之相适应,海派文化亦得到充分的展现。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局面几乎贯穿于所有的文化领域,无论是出版报刊、广播、体育、卫生、游艺、戏剧、电影各业。
百余年前,海派文化在早期商业文明背景的孕育下,逐渐形成了与京派文化大相径庭的风格特色。百余年过去了,一种“庸俗、浅薄、媚俗”的倾向,却慢慢侵蚀着海派文化的根底,令人心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是一个全球都在重视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方面的起步已经落后了。上海作为全国重镇,理应肩负起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古人节日狂欢的遗存,因此
上海城市中的小商小贩作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必然融入这个城市文化之中,被接纳被认同,方能生存下来。另外,它白身独有的文化形态又有不可替代性,成为城市文化中一个熠熠生辉的闪光点,为城市文化的艳色添彩。同时,摊贩文化在上海这个移民文化的海洋中,受到海派文化的浸润,成为一种多元文化冲撞、交互作用下产生的结合体,一种商业文化现象。随着“石库门”的大批建起,居民日益增多,小商贩们或提篮,或肩挑,或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