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探讨——建立刑罚与民事赔偿互动机制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是解决被害人的民事权利救济问题。然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引发的涉诉信访等不稳定因素却在不断增多,法院常常会遇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当事人到法院哭闹、谩骂甚至以死威胁等严重影响法院正常工作秩序的现象,原因多为判决中民事赔偿部分未能得到执行。如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自2002年以来收案36件,执行标的达159.26万元,仅执行16.22万元,执行率10%;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和2005年的实际执行率为13.4%和6.4%,实际执行的案件能够全部执行和部分执行的仅占1/4。在基层法院,笔者却了解到另一种情况: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在审理过程中调解率比民事案件调解率高,如某市榕城法院2004~2006年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率均在85%以上,远超过民事案件调解率,并且,调解的案件全部能执行,判决的案件也有3成左右能够执行,民事赔偿兑现率每年均在90%以上。为此,笔者试通过对某省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中上水平的某市两级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现状进行对比分析,重新审视该制度的性质和功能,探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途径,即建立刑罚与民事赔偿互动机制。
其他文献
司法公正是司法最本质的要求。近几年,学术界多有将当下我国法院司法不公的种种表现归因于司法不独立,也有将司法不独立归因于司法不公,多数是从司法地方化、司法行政化、司法裁决没有终局化、法官职业平民化等制度层面因素中寻找出相互之间的关联,作者发现从这一层面分析,这些关联因素像一个解不开的结,它缠绕着,找不到头找不到尾。文章对我国司法的生活立场进行了检讨,探讨了我国司法现状与社会生活场景的不和谐及应对措施
2004年5月25日,《人民法院报》刊登了一则图片新闻。报道河南省浚县法院善堂法庭法官苏建新为化解一起邻里纠纷,亲自动手将原告刘某新房墙壁上的两处窟窿补好,终使原、被告达成谅解,使一起纠纷化干戈为玉帛。本文从该案件谈起,从“平息矛盾是法院/法官难以承受之重”等等方面探讨了司法裁判职责的本质。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而当今中国法治发展之路恰恰又如同以城市辐射农村,以工业反辅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由城市向农村渗透与推广,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的必然。正如费孝通所言:“在理论上,新的司法制度下乡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的中国广大农村,如何应用现代的法律产品,协调传统的农村社会对现代法律的种种不适应,促进农村社会秩序在
在我国,我们需要定义的是合法的车辆挂靠营业,其通说是指车主将自己的车籍落在已领取营业执照的出租车公司或运输公司,以该公司的名义经营出租车客运或货运业务,车主每月或每年向公司交纳一定的挂靠费,车籍、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车辆营运证等皆登记在挂靠单位名下,并以该单位的名义交纳各种税费。目前我国现存合法的挂靠形式仅有出租车和货运车辆挂靠。其体现出以下一些特征:一是在挂靠经营的关系中,存在两个法律主体,即挂
巡回审判是为了适应辖区交通不方便,经济欠发达等情况而推出的一项便民诉讼制度,在司法审判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基本达到小城镇化,在这种交通方便的地区实行巡回办案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相对增加法院的诉讼成本。但是对于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不够发达的西部地区来说,这项制度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生存空间,在方便群众诉讼,节约审判资源,构建和谐社会等
少年刑事一审判决书的撰写,既有普通刑事一审判决书的共性,如由首部、事实、理由、判决结果和尾部五大部分组成,又有基于判决对象不同而产生的个性,如针对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特点,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印发一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普通程序的刑事判决书等4份补充样式的通知》中,要求增加描述少年犯罪背景、分析少年犯罪原因、记载法定代理人辩护意见等特色部分的撰写。因此,完善少年刑事一审判决书的制作,不仅有着一般意义
为规范合议庭的工作程序,充分发挥合议庭的职能作用,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二个五年改革纲要和2002年7月30日通过的《关于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的若干规定》为标志,各级法院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稳步推进了合议庭负责制的完善,而涉及合议制的探讨文章和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其中的目光大多聚焦于合议庭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上,特别是针对审判长、案件承办人的意见和建议络绎不绝,但不知何故,合议庭中的第三人成了被
执行竞合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该类问题不仅攸关各案当事人的权益,还涉及不同法院之间的协调,该类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法律对执行竞合的规定还十分粗略,理论界对执行竞合的研究甚少,且有脱离实践之嫌,难以正确指导实践。本文以执行竞合中最为常见的竞合类型即金钱债权和非金钱债权的终局执行竞合为切人点,以点带面,在现有的立法框架下,并紧密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试图通过理论上的
“谈到执行难原因时,人们往往很强调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行政干预等。但实际上被执行人方面千方百计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给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带来的阻力和难度,从案件总体数目上看,可能远远大于上述的外部因素干扰。”笔者认为,执行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其成因固然很复杂,但最根本的原因应是我国还未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制度造成的。换句话说,执行难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进程中
由于国家赔偿法对于确认缺乏程序性规定,因此在赔偿法实施后至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期间缺乏相关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对国家赔偿确认案件的确认标准以及审理程序进行规定,这段期间各级人民法院均是参照刑事、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进行审理的,确认标准、确认程序、证明责任的分配以及文书制作上的不统一极大地影响着国家赔偿确认诉讼制度作用的发挥。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