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解释方法研究——寻求刑法解释的客观性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刑法解释的客观性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寻求刑法解释客观性的方法、寻求刑法解释客观性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其他文献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在理论上对其内涵定位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之限制或剥夺。尽管我国宪法上对公民实体性的基本权利的规定同世界上大多法治国家基本相同,但是对与公民的财产权、隐私权以及通信权等基本权利相关的搜查、扣押等强制行为没有纳入强制措施的调整范畴。基于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的角度看,与国外相关制度比较,我国强制措施制度的构建上存在结构性的缺陷。本文以权利作为刑事强制措施概念的立论基
公正与效率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主题。在刑事案件不断增多而司法资源投入有限的现实国情下,如何在保障公正的基础上提高效率日益成为诉讼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提高诉讼效率,既需要微观上合理的程序设计,也需要宏观上正确的理念指导,其中关涉诉讼效率提高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在刑事诉讼中应当贯彻诉讼经济原则。文章内容包括:一、诉讼经济原则的基本内涵:以刑事诉讼为基点的分析、二、诉讼经济原则对我国刑事程序改
“效率与公正”一直是刑事诉讼不断论争的话题,且无出于“孰先孰后”。究其原因,在于过度强调效率与公正之区别,忽视或是挖掘不够公正与效率之间的相互规定与相互转化之关系,“孰先孰后”的争论无异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追究犯罪需要效率,人权保障亦需要效率,在追究与保障之间,效率已然成为一种两难。关照我国刑事诉讼运行机制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追究与保障之间的矛盾,因效率的原因,不仅未能得到解决,反而愈
自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针对司法实践中的弊病以及社会发展之趋势,我国学者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诸多方案。不难发现,这些方案或主张基本上脱胎于西方。然而,以西方制度作为构筑我国刑事诉讼体系的基石,受到了质疑与批驳。“我们习惯性的论证方式是直接引用概念和法律文本,而相对忽视了对法律文本背后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环境等的研究。”诚然,在没有实证的前提下,紧紧依靠有限的理性就将外国
哲学上关于人本主义的学理和概念源远流长、学派众多,但就本源而言,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它强调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和正当利益,并且以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作为追求的理想。在世界法治的发展史上,以人本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的人本主义司法观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尽管中间有过曲折,但人的主体性地位仍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获得了不断的提升。文章探讨了人本主义的法律意蕴、人本主义与刑事司法程序的主体性要
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96年修改以来,在实践中仍然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对人权保障尤其是被追诉人权利保障的力度不够,控辩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及权利的不对等、力量的不均衡仍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控辩平衡原理,对已被国家立法机关列入修改计划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控辩平衡的涵义及其对刑事诉讼提出的基本要求、控辩平衡的理论基础、我国刑事诉讼中控
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司法人员应当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但刑讯逼供等非法取供现象仍然是我国司法领域存在的相当突出的问题。刑讯逼供不仅非法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健康乃至生命,而且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严构成极大的侮辱,同时还极易由此酿成冤假错案。刑讯逼供还败坏了司法机关和政府的形象,毒化了社会的精神空间。由此,反刑讯势在必行。文章探讨了刑讯的深层根源,作者认为以人证为中心到
实现刑事法治不仅仅是指关于法治的一些原则、制度及机制,而且要求国家、社会、个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以及适当平衡。刑事法治不仅涉及法律自身,而且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变化。研究法律制度不能离开社会背景,分析刑事法治的生成与演进也不能脱离国家与社会这个有益的研究范式,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在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模式方面具有统摄全局的功能。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关注的理论核心。近现代市民社
本文对法国刑法中的严格解释及其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文章围绕法国刑法的概况、法国刑法中的严格解释、刑法解释的价值取向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刑法解释方法的理论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刑法解释方法的理论基础、刑法解释方法的种类、刑法解释方法的运用等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