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习多元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 :第十届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成果校际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机械类专业本科培养的最后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机械学院为例,分析了目前毕业实习的主要模式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进行毕业实习的经验,指出应该从三个方面的加强工作,并尝试着对毕业实习多元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着重探讨.
其他文献
采用间接自发浸渗方法成功制备了组织均匀的两种不同的粒度的SiC颗粒(1μm和6.5μm)增强FeSi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X射衍射的结果表明,颗粒分布均匀,基体与增强之间结合良好,无界面反应发生,当浸渗时间达到2H时,可得到几乎无浸缺陷的SiC<,p>/FeSi复合材料。浸渗动力学不仅与时间有关,同时采颗粒料度控制。显微硬度测试的结果表明颗粒粒越小,增强体对基体的强化效果超明显。浸渗缺陷的存在可显著
该文以卧式贮罐的梁理论为基础,对FRP单处理式净化槽进行了初步设计,确定了净化槽的总体尺寸及壁厚,并对其内力、刚度、稳定性及抗浮能力进行了验算。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是安全可行的。
采用考虑横向剪切变形的拟协调三解形板形单元和两结点非协调梁单元,按照Von-Karman大挠度理论,推导了湿热和机械载荷联合作用下层合加筋板的增量平衡方程和热应力方程,数值计算着重研究了湿热环境下加筋层合板分析中的对称性条件。
通过偏光显微镜研究了不同组成聚丙烯(PP)与不同表面处理单丝玻璃纤维(CF)界面上结晶形态的变化。在玻纤采用含胺硅烷偶联剂处理、基体PP中加入酸酐烃类改性聚丙烯(MPP)时,由于界面上化学键结合及冷缩产生界面应力的作用,从而导致在通常物理结合和弱化学键结合情况下不能产生的横晶出现。通过广角X射线衍分析发现,MPP的加入虽然使PP的结晶度有所提高,但却未改变其晶型。
该文通过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复合材料弹道吸能随成型压力及面密度、弹速等的实验研究,揭示了Dyneema UD66的成型压力与弹道性能的规律。研究结果对防弹复合材料轻质量合装甲的优化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文通过一个工程应用实例来探讨复合材料全尺寸部件的完整性试验证的方法。该例的复合材料垂尾已经装机并成批生产。用一个试验件完成了全部的静力试验、耐久性/损伤容限试验和剩余强度试验,并在损伤容限试验中引入了冲击损伤,首次在全部耐久性/损伤容限试验期内采用乘以载荷放大固子的加重谱进行试验。该些试验验证技术的实际应用,不仅有效地验证了复合材料垂尾的结构完整性,而且可推广应用所有复合材料装机部件或在研部件的
文根据板件混合连接结构中的力的传递机理,推导了模拟胶层和连接铆钉应力状态的16节点胶层单元和2节点钉单元,对被连接层合板采用基于一阶剪切变形理论的8节点等参板单元,编制了有限元分析程序,为板的各种连接结构提供了一个有效实用的应力分析方法和工具。
该文推导了复合材料层板承受反对称承荷时的位移和应力。考虑横向剪切与压缩效应,提出了二维高阶理论,假设横向位多沿板厚为抛物或线性变化,横向剪应力沿向为三次或四次多项式,并保持了位移与横向剪应力在各层交界的连接性,采用最小位能原理求得十二阶的控制微分方程组及边界条件。
研究了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冲击载荷秒同温度条件下的学行为及破坏机理。在不同温度环境下,利用MTS材料试验机,采用中等应变速率(1/S),对玻璃布-环氧层板实施了冲击拉伸断实验,测试了该材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速度下的断裂韧性值,分析了玻璃布-环氧层板材料的破坏过程及内部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环境和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该层板内部损伤情况各不相同。还讨论了复合材料的缺口敏感性在不同温度、不同加载速
原位纳米测试技术的发展为固体材料(包括生物材料)的纳米力学性能研究提供了手段.进行了试样制备方法的探索,介绍了纳米力学测试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利用原位纳米测量技术分别测试未破壁和机械法破壁的灵芝孢子孢壁的弹性模量及硬度的实验技术.证实原位纳米测试可有效地对灵芝孢壁的纳米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发现灵芝孢壁在纳米尺度下出现黏弹现象.结果显示:未破壁灵芝孢子的平均弹性模量为2.0GPa,硬度为0.13G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