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三题

来源 :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成为中国文艺学界论争的热点.这场论争进一步将文艺学边界扩展之争引向深入,它对于文艺学学科建设与范式革新无疑有着重大价值与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的将“文艺学扩张”与“美学扩展”混淆化与论争双方的方法论上的“唯批判主义”倾向等。文章最后还对“文艺学扩界”走向问题进行了考辨梳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主张.
其他文献
对初级汉语教师和学生而言,学习汉语的最大困难就是汉字。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教材来解决学习汉字的难点是我们当前所面对的挑战。训练学生熟练地认读汉字是决定学生将来能否阅读书面材料的基础与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汉字的困难。汉语教师首先应体认汉字教学是培养阅读书面语能力的基础教育。为了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汉字的认读,我们应该提供初级汉语课的学生一套教材,由汉字的造字原则、笔画、笔顺、部件(尤其是部首)
茅盾对《青春之歌》的批评是其评论风格的典型展现,从其评论文章的形式入手可以透视茅盾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从艺术角度谈论文学作品的含义及苦衷,同时也体现了当代文学史上知识分子对文学生产的介入方式问题。
后革命语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组词方式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后革命的后所传递的是一种历史信息.它一方面表明革命已经成为历史,另一方面表明革命叙事所传达给我们的观念也正在成为历史.但历史和现在之间的一种交换关系,人们对它仍有新的发现和新的阐释.对革命及其叙事的正典化或笑谑化的态度,已经成为时尚,其之所以能被当作调侃对象,是因为它不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而成为了充分历史化或者说资源化的事件.这决定了将
90年代诗歌在文学的整体架构中处于相对尴尬的境遇,个体书写的繁盛和审美的拒斥同时并存.诗歌在书写的过程中,受主体价值认定、文化环境的变迁、书写状态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其文本距离不断衍生.这造成了批评的困难,也导致了诗美的泛化,对于诗歌发展本身起了阻滞的作用。认识这一状况将有利于当下诗歌文本书写的自觉.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在当代以各种形式被改编成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些经典的一再“变脸”,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文学经典在当今消费社会中的命运.由于以图像为主要标志的视觉文化的兴起、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权威和中心的消解以及实用主义思潮的蔓延,文学经典丧失了其原有的中心地位,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圣殿堂,成了这个时代能指膨胀、所指空洞的纯粹消费品,成了通俗浅显的消费对象.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在沈雁冰集梁启超、陈独秀、周作人的功利思想大成的基础上而成熟的.“为人生”是伪现实主义,它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以载道”思想有相通之处,并且文学研究会诸理论家没有把握住“为人生”思想在理论上存在的重大突破的可能.“为人生”中过重的功利性促使中国文学由反复古走向复古,由反载道走向载新道,迫使中国文学走上严重缺乏审美性的不归路.
烟袋斜街成为新兴旅游购物街的过程并非偶然,它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呈现一种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商业模式.与工业时代物质主宰人类,物品形象高高在上、昂贵完美不同,人拥有对物的选择和支配权.但并非所有人,而是“消费者”才拥有这样的权力.人们只有通过消费获得对物的权力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与消费相关的一切变得有价值.为了启发并诱导消费,有时物品甚至伪装缺陷,给消费者选择和评判的空间.
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颇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英美学界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范式转换的内在动因,为讨论另辟蹊径.论文将重点分析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理念等三个关键领域的差异.笔者认为文化研究不是困扰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问题,而是解决文学研究诸多内在问题的一个潜在方案.
“梨花体”和“诗人裸体朗诵”成为2006年轰动性的媒体诗歌事件.在此过程中,诗歌成为被“恶搞”的对象.在少数诗人那里,诗歌成为被用来沽名钓誉、追名逐利的手段而非庄严、崇高的艺术追求.同时,在大众媒体的恶意炒作下,悲剧性的文化事件被简化和改造成了喜剧性的娱乐事件,其内在性和精神意义被抽空了.它们共同显示了这个时代文化上的恶俗之气,是大众消费意识形态对价值理性和人文关怀的肆意扭曲.在如此的“共谋”下,
“晚生代”的出现是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坛的重大事件.它作为一个新生的小说创作群体,以创作主体独立的生存姿态,新异的写作内容而备受关注.围绕“晚生代”命名之争所引发的对当代文学群体美学变迁的考察,由“晚生代”的存在方式对中国当代文学现状所产生的撞击,和晚生代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可能生成的美学意义,都将极大丰富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