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Pd与Rh对CO和NO吸附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第八届量子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1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DFT和HF对NO和CO在Pt<,2>,Pd<,2>和Rh<,2>上的桥式和线式吸附模型进行了计算,并在SDCI水平上对能量和键能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通过比较络合物的构型和电子结构,发现对桥式吸附的NO的活化作用(本文中活化作用均指金属对N—O,C—O成键的松弛作用)为Rh<,2>>Pt<,2>>Pd<,2>,因而Rh<,2>对NO在三效催化剂上桥式吸附的NO的催化还原中的解离步骤应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这与实验事实一致.同样,对桥式吸附的CO的活化作用为Rh<,2>>Pt<,2>>Pd<,2>,但由于CO在三效催化剂上的反应为催化氧化反应,反应较为复杂,结合实验中Pt和Pd对CO的催化氧化能力比Rh强的事实,可以推测Rh<,2>对CO较强的活化作用及与C形成的较强的M—C键可能对CO的催化氧化反应不利.(2)对NO与CO在Pt<,2>,Pd<,2>与Rh<,2>上的线式吸附模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线式吸附的NO的键的活化效果为Rh<,2>>Pt<,2>>Pd<,2>,M—N成键强度为Rh<,2>>Pt<,2>>Pd<,2>,对于线式吸附的CO的键的活化效果为Rh<,2>>Pt<,2>>Pd<,2>,但M—C成键强度为Pt<,2>>Pd<,2>>Rh<,2>.这一结果中金属对NO的键的活化效果和M—C,M—N成键强度顺序与桥式吸附结果略有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吸附质只在一个金属原子上发生吸附而导致金属原子间的强烈的dsp再杂化而引起的.(3)在对线式吸附和桥式吸附对比后发现桥式吸附构型对CO和NO有更好的活化作用,且桥式吸附构型所成的M—C,M—N键较线式吸附的要强.这和实验中观察到的桥式吸附构型占优相吻合,但特别的是Pd<,2>对NO的线式吸附和桥式吸附作用效果差别不是很大.(4)结果显示B3LYP较HF更适合计算这一体系.
其他文献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按BERNY能量梯度解析全参数优化了HNCO与氟、氯取代的单态卡宾自由基CX(X=F、Cl)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通过振动频率分析确认了中间体和过渡态,内禀反应坐标(IRC)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相关性予以证实,对各驻点进行了零点能校正(ZPE),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反应能垒.研究结果表明,HNCO与CX自由基反应首先发生
准经典轨线法(QCT)是目前理论上研究高振动激发态大分子碰撞传能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用QCT方法计算了高振动激发态的CH与H,HO,NH,CH的碰撞传能,发现了高振动激发态的CH与这些基态分子的碰撞传能机理.在起始振动能E较低时(2 4000cm),CH的振动能主要传至H的平动自由度,即V-T传能;或者传至CH的和自身的转动自由度,即V-R传能.在E较高时主要传至H的转动和平动自由度,即V-R(T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对H在NbC(111)面上的解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在该表面上的解离易于发生,通过考察各中间态的能带结构,可知在H解离的过程中,H的1s诱导态(占据)所处能量位置存在着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同时清洁表面中以表面Nb原子的d/d为主要成分的表面态能带消失,这表明该表面态参与了H的解离过程.
首次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对AlN(n+m=2~5)团簇系列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和频率计算,并用AIM中的自然轨道法分析了成键情况.通过对得到的各团簇基态结构的键级、键长以及键角等几何参数进行的分析和讨论表明,在AlN(n+m=2~5)团簇的基态结构中存在N—N键和Al—N键,而不存在Al—Al键.对其系统离解能的比较和研究发现,具有AlN结构形式的团簇最稳定.
利用Gaussian-98计算程序,B3LYP方法,6-311G基组,对SiM(M=Li,Na,K,Be,Mg,Ca,B,Al)原子簇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得出它们的稳定结构.分析了C对称的最稳定的类平面菱形SiM(M=Li,Na,K,Be,Mg,Ca,B,Al)原子簇的Mulliken电荷布居和重叠布居,得出在类平面菱形的SiM(M=Li,Na,K,Be,Mg,Ca,B,Al)原子簇中,同一主族依
利用动力学代数方法,首先构造了CH分子的代数哈密顿量;然后利用自己编写的四原子分子的转振光谱的计算程序,计算了CH分子的高激发振动光谱,给出了CH分子代数哈密顿量中的代数参数,画出了∑和Π带的能级结构图.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6-311G方法,对SiC和SiC(m=4~14)团簇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iC和SiC(m=4~14)团簇的基态均为线状结构,Si原子倾向于在C链端部成键:对于SiC(x=0,-1)团族,m为奇数的SiC离子团簇比m为偶数的更为稳定,对于SiC团簇,在m≤11范围内,m等于偶数时团簇较稳定;而在12≤m≤14范围内,m=11的团簇
应用六种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锗氢体系GeH/GeH(n=1~5)的几何构型、热化学性质、离解能及电子亲合能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计算研究.对绝热电子亲合能(EA)、垂直电子亲合能(EA)和负离子的垂直电子解离能(VDE),以及Ge-H的第一离解能:D(HGe-H)、D(HGe-H)和D(HGe-H)进行了计算研究.在全电子的双ζ加极化加弥散函数基组(DZP++),经计算得出结论:BH
富勒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富勒烯中嵌入金属原子能给富勒烯材料带来很多特殊的功能;本文对最近合成出的ScN@C、ScN@C、ScN@C三种富勒烯用量子化学从头算的理论方法进行探讨,然后对比这三种体系电子结构的异同,得到其中Sc原子所适宜的碳笼环境,以求对其他碳笼包嵌金属体系的结构进行预测.
第一过渡金属MC在T群下的能隙很小,其最高占据轨道(HOMO)大部分都是未充满轨道,易于发生结构畸变,对于正离子TiC的轨道分析表明,其能隙值变大,而负离子的HOMO能量为正值,表明分子的稳定性下降,从整体上看,T对称性对MC在零价状态下不稳定,而正价离子则有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