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薯蓣丸浅析人身之“圆运动”及其临床运用

来源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民间医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43129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运动说秉承中国传统哲学“气一元论”的核心思想,以气机升降为其学术基础,强调中气圆运的重要性.张仲景薯蓣丸为治虚劳诸不足,虚实夹杂常用方,笔者通过对圆运动学说进行简要分析,并从圆运动角度探析了薯蓣丸之病因病机及其遣方用药特色,并从疏泄甲木、理中运枢法来阐释薯蓣丸方的临床应用,紧扣“圆运动”之思想内涵,将“圆运动”的思想与临床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陆氏三世医验》为陆岳祖孙三代多年临床经验之总结,每案说理透彻,不仅阐述施治成功之经验,亦述他人处置之过失,为诸多医家所重视.陆氏三世在诊疗痰证,既宗古训、又弘新意,辨证施治,并无门派之囿,治法善于变化,富有特色.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总结其诊治痰证的学术思想: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脉诊;标本合治、攻补有序;善用吐、下之法,顾护脾胃;健脾理气、痰瘀同治.临床疗效显著,对现代中医临床辨治痰证颇具参考价值.
女性医家在中国医学史上举足轻重,历朝历代均有不少女性奉献其中.明代迎来了女性医护工作者发展的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在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之后,可以为新时代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脾胃为后天之本,然历代医家对脾阴学说的阐述较少,思其临床应用价值较大,故从脾阴学说的历史沿革、证候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面进行探析,提示在临床证治过程中应当仔细辨证,审慎用药,顾护脾阴,不断去探索更好的调理脾胃的方法.
《陆氏三世医验》共5卷,载有多则血证医案,体现了陆氏三世诊治血证的学术经验.通过对血证医案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陆氏三世诊治血证,四诊合参,首以脉诊为主,从祛除外邪、调理脏腑、通调脉络3方面着手,注重调理.陆氏三世在诊疗血证既宗古训,又弘新意,不拘一格,圆机活法,其理法方药对现代中医临床诊治血液病颇具指导意义,值得后人深入发掘继承.
归纳和分析清代蜀地名医唐宗海在其血证专著《血证论》中所阐述的辨治内伤咳嗽之法,从津亏气火上乘、痰火凝结咳逆、血虚风火内动、辨治虚劳咳嗽、冲气逆上作咳五个角度论述其辨治内伤咳嗽思想,以使之对现代临床辨治咳嗽起借鉴和启发作用.
作者对中西医文化起源、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研究对象等方面之差异进行了比较,认为两大医学体系分别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医注重整体宏观之哲学思辨,而西医崇尚部分还原方法;中医思维强调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直观,而西医思维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医宗旨辨证论治,而西医根于辨病论治;中医采用直接观察人体之方法,而西医主要借助仪器间接观察机体变化;中医试验方法简便直观,而西医实验方法复杂严谨.这两大优
舌诊作为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临床辨证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脏腑经络联系于舌,脏腑分候于舌面,气血津液充养于舌,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明显,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邪正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
本文主要阐述了望诊的理论基础,并从病人的神、色、形、态、头面颈项、前后阴、皮肤、脉络、排出物等方面总结,并简析了望诊的临床意义.
温病学派是研究外感温热病的一个医学流派,以清代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医家为代表,对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完善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医疗的不断关注,各家学派的完善研究,温病学科依然需要不断发展与创新.所以就温病学的发展现状开展理论研究,提出温病学今后的发展应注重温病学核心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重视历代医家的温病医案研究,注重温病学
葛根竭胃汁自叶天士提出后,临床医家各抒己见,实验研究亦是颇多,但仍然争论不休,究其原因,因徐灵胎批阅《临证指南医案》而引起,因此本文通过《伤寒论》《临证指南医案》追源溯流,葛根有升津液之功,并无生津液之用,而是推陈布新之理;因此大量使用葛根确有竭胃汁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