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肱指数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症状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第四届微创血管外科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踝肱指数(ABI)检查,探讨ABI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检测522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ABI和振动阈(VPT),按其结果分为:A组(ABI≥O.9)、B组(ABI<0.9且≥0.7)、C组(ABI<0.7且≥0.4)、D组(ABI<0.4),比较不同ABI组的临床症状及生化特点,分析ABI与症状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522例糖尿病患者中,ABI<0.9者占17.2%,其中有下肢症状者占74.9%,有血管病变症状者占47%;ABI正常者中,14.58%有皮肤发凉,9.95%有间歇性跛行,24.31%疼痛,5.56%有溃疡,A组与C组患者的症状表现形式有显著差异(C组:间歇性跛行47.83%,疼痛23.91%,皮肤发凉17.39%,溃疡26.09%,坏疽4.35%;A组分别为9.95%,24.31%,14.58%,5.56%,0%,P<0.01).四组年龄、病程、运动强度、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VPT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性别、吸烟、饮食控制、静脉血糖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显示ABI与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VPT值呈负相关,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病程及年龄是AB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BI对于无症状性血管病变筛查有良好作用,但ABI≥0.9人群中,仍有部分有血管病变症状表现者。对于病程长、年龄较大或高糖化血红蛋白患者应当尤其重视,应该进一步进行血管评估。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成像,探讨骨髓脂质变化在正常骨及骨病中的表现与诊断应用。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1.5T MR扫描仪,应用单体素激励回波探测法(SVS-STEAM)技术对20例正常成人(长骨骨骺闭合)骨骼(骨端8例,骨干12例)及40例病变(良性28例,恶性12例)骨骼进行1H-MRS检查,对lip值、化学位移及lip/(Cho+Cr)比值进行测定,并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①
目的:研究不同节段骶神经损伤对膀胱功能和后肢肌力影响。方法:对12只正常家犬进行选择性S1~S3神经离断术,分别于术后1,3,7,14天及1月用尿流动力学测压仪测量其膀胱压力容积,并对其后肢肌力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双侧s1S2神经的损伤对犬膀胱功能和后肢肌力影响最大。结论:骶神经损伤的节段不同对膀胱功能和后肢肌力的影响具有显著区别。
目的:本研究对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0侧尸体腰部与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腰交感神经节穿刺进针深度,皮肤至腰交感神经节的距离,左侧(79.5±0.6)mm,右侧(81.7±0.8)mm。获得了腰交感神经节毗邻结构的观测结果。结论:为腰交感神经节阻滞入路进针深度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复杂骨关节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复杂骨关节外伤患者全部行多排螺旋CT(MDCT)薄层横断面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包括VR、CR)及多平面重建(MPR),同时与二维CT图像进行对比。结果: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更清晰、全面地显示复杂骨关节创伤的细节。脊椎骨折18例,26处骨折,单纯CT轴位平扫漏诊5处;颌面部骨折30例,42处骨折,单纯CT轴位平扫漏诊6处;骨盆
现代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进而对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现就医学影像学对骨科发展的影响做一综述。
自1665年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光学显微镜出现,人类开始了用显微镜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光学显微镜最大可放大到1000倍,观察对象到达细胞水平。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电子显微镜问世,最大可放大到100万倍,观察对象为细胞器水平。1986年Binning和Rohrer因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STM和AFM均是扫描探针显微镜家族的成员,放大倍数高达10亿倍,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完全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病人297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内动脉闭塞病人28例,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术后予以复查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并对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时通畅率为92.8%,术后平均随访10月,22例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为78.5%)无脑缺血事件发生;6例颈内动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主要指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或狭窄,可造成下肢远端组织的缺血.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足部溃疡或坏疽.治疗主要包括内科的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和外科的下肢血流重建治疗或截肢处理.其中下肢血流重建的效果最为理想,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下肢动脉的腔内介入术、动脉旁路移植术等;而最近我们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细胞
目的:了解合并下肢大血管病变(PAD)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大血管彩超结果,将859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合并PAD组(PAD+组)和不合并PAD组(PAD-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并分析PAD的相关因素.统计用SPSS16.0软件。结果:1.在859例糖尿病患者中,PAD+组418例,PAD-组441例,前者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P)、血C反应蛋白、Lp(a)水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常见的是溃疡,严重者需要截肢甚至死亡。糖尿病人的血液高糖、高粘度状态是造成患者下肢供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现有资料表明高粘度血症时血管壁长期慢性受损将导致血液流变异常,影响末稍血液供应。Wanger根据足部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将糖尿病足分6级。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严格控制血糖、抗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清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