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苏藏族“还山鸡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民族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空间"申遗"非常关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保护越来越成为焦点.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或者称"民族旅游"的经济活动.本文从石棉县"还山鸡"的历史渊源、活动流程、宗教信仰、音乐舞蹈、语言服饰等方面介绍尔苏藏族的节庆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剖析"还山鸡节"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保护提出科学的导向.
其他文献
民国初年,围绕顾颉刚先生倡导的苏州角直保圣寺塑像保护问题,中国学者、日本专家、角直地方乡董、教育部等多方卷入其中,形成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文化保护运动.最终,教育部出面解决此事.在运动过程中,针对顾颉刚"保存古物"主张,社会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回应:学者专家的赞同推广、地方乡董眼中的"迂阔之举"与天文学者眼中的"破除迷信".通过梳理、解读甪直唐塑保护运动过程中的复杂面相,学术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关系得以呈现
移风易俗是人在有意识促使风俗发生变化方面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作为思想观念,移风易俗是指人们关于移风易俗之必要性、重要性、目标、主体、对象、措施等一系列问题的态度和看法.作为社会行动,移风易俗往往是统治者或者社会精英为了一定目的而采取措施以改变某些风俗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对日常生活现状的干预,是一些人在一定观念支配下,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打破现存秩序、使之朝向另外一种秩序变化的过程.中国古代的
"风俗"、"民俗"这些概念的演变和发展始终有其传承着的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尽管"风"和"民"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朝代被表现得差异很大,但是,在民俗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倘若把今置于古、把古着作今,把时间看成是一条流动的大河,则就不难认识到,对"风俗"、"民俗"观念的认识和探讨始终没有停止过.笔者认为,这类认识和探讨保留着核心元素的守恒性,同时也增减着变动元素的多样化.民俗观的嬗变流动的过程,是"活着的
"通济桥"是佛山的著名桥梁之一,自明代始建至今,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成为满足不同历史时期广大民众"祈福、消灾、祛病"等心理的重要平台,"行通济"习俗是几百年来,以通济桥为中心而形成的具有水乡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甚至如今在全国都很知名的民间重要习俗之一,该习俗与北方和江南等地区的"走百病"、"走三桥"、"渡厄"等民间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寄托着人们追求平安、幸福的良好愿望."
民俗学正尝试着对社会现象进行"民俗学式"的探讨,发挥其"经世济民"的学术品格,成为一门"当下之学".关于民俗文化在新语境下的"应用"问题,民俗主义是很好的研究视角.《六口茶》本为恩施地区土家民歌,在大众旅游的语境下,完成了乡野民歌到地方旅游名片的完美过渡,是民俗主义与旅游相结合的典范,对民歌旅游等民俗旅游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当前学界对巧女故事的研究大都在父权制的框架下强调巧女故事中透露出来的反抗意识,认为故事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才智与独立自主,是对传统社会压迫妇女的一种颠覆.但通过对《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巧媳妇故事和仙妻故事的比较研究,分析故事讲述人的性别、身份及其叙事线索,可以发现,巧女故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质上并未超出传统父权制对于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框定,相反,它恰恰是传统父权制对女德的规范在民间教化实
跳皮筋作为一项民间儿童游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跳皮筋的歌谣更是极大地丰富了跳皮筋游戏中的趣味性、韵律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形成了跳皮筋自身独具特色的运动形式和文化特色.跳皮筋歌谣作为民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儿童行为模式的文化信息,而且也记录着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本文围绕着跳皮筋游戏中的歌谣,对跳皮筋歌谣中的文化表达,以及对儿童的文学熏陶与数字启蒙
经过作者历时四年的实地调查,翻阅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对贵州农民画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归纳了其主要特点及取得发展的三方面社会因素,认为贵州农民画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希望能引起当地政府及相关人员的重视,加大力度,切实做好当前农民画的保护、传承工作.
哈尼族鱼创世神话是一个罕见的神话体系,由以"金鱼娘创世"、"祖先鱼上山"、"杀鱼取种"三大母题为核心的若干口承文本组成.鱼创世神话的传承和展演仰赖于哈尼族摩批歌手的口头演唱或讲述,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哈尼族的民俗生活.在神话综合研究的视域下,鱼创世神话呈现出古代氐羌民族集团神话传统的叙事指向,植根于以摩批为核心的村落社会,承传于歌手的表演个性和口头程式,表现为当下民俗生活的现场.综合运用叙事、构拟、
兰州市民在元宵节举行“跨火”习俗是集娱乐和消费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跨火”习俗弱化了原有“巫术”含义,避邪求吉,扬火问卜的形式,禳灾祈福的意味,更多是倾向于娱乐和消费。是传统文化在随着时代变迁,而其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不同层次的人群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同,着眼点也不尽相同,利益趋向不同,因此获取效益方式也大不相同。城市民俗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特有的城市风味,在摒弃和选择中呈现出“物竞天择,适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