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生精汤为主治疗男性不育600例

来源 :世界中联男科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国际中医男科第十一届学术大会、海峡两岸中医男科第六届学术论坛、2017年世界中医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etent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文献报道,在育龄夫妇中约有11%患不育,其中男性不育占50%.本院采用活力生精汤为主治疗男性不育,取得良好疗效.
其他文献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疗效独特、作用迅速。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便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说法,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包括针灸、按摩、熏洗、针刀、敷贴、膏药、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百余种方法。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引起氧化应激,过量的活性氧引起病理反应,导致细胞和组织破坏.男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对活性氧造成的损伤尤为敏感.氧化应激影响精子数量、破坏DNA结构、增加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现象,它可维持细胞数量稳定、正常的生长和分化功能等,ROS与MAPK信号通路参与生殖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ERK1/2、JNK和p38MAPK作为丝裂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和个人经验类文献,提取方药信息,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在筛选出的145篇文献中,方剂共215首,药物共235味,共计2644药次.235味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8类,按频率排前3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其
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复方玄驹胶囊治疗不育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数据库、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复方玄驹胶囊治疗不育症的随机对照治疗(RCT),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行发表偏倚评估分析.结果:9篇RCT文献纳入本项研究,累计病例9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方玄驹胶囊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7,
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有着不同的经历,但绝大多数的发展途径是相似的,如他们担心医生的技术,担心花了钱治不好病,担心医治的路上有陷阱,担心家贫填不了无底洞等,这是人之常情,他们当中在漫漫的求子路上已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筋疲力尽、人财两空,这时医生要富有同情心,同时给予安慰,帮助消除他们的不平心理,打破恶性心理循环,当然也不能有太满的承诺,对每对不孕症夫妇具体交代医治的流程,大体告诉他们治愈的时间和费
男子精液不液化症,采用自拟液化汤疗效好,复发率低;无副作用.液化汤由生地、丹皮、黄柏、虎杖、丹参、赤芍、山楂、川牛膝、黄芪、山药、泽泻淫羊藿、生麦芽、水蛭组成,临床对证加减.共治疗96例,连服20-40剂<1-2疗程>,治愈8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8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男性不育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困扰许多已婚夫妇的重要疾病,影响家庭的幸福和睦以及社会的发展.WHO规定,育龄夫妇有1年以上规律的性生活,并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主要因为男方原因造成女方无法自然受孕称为男性不育症.在国外有报道该病患病率约为10%~15%,而在中国患病率大约4.0%.由于人们对男性不育障碍的病因机制不清楚,对引起
免疫性不育症发病率逐年增高,免疫性不育症与肾密切相关,常常是本虚标实,中医学在治疗免疫性不育症时审证求因,治疗时可调补肾脏,根据患者的症状治以以益气、疏肝、活血、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等方法.
目的:探讨乙酰基转移酶2基因(NAT2)的rs1799930和rs179993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南京地区男性不育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636例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作为病例组,442例有生育史的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用Sequenom MassArray技术检测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单倍型分析两个位点连锁效应和四种基因型组
目的:运用自拟强精汤治疗男性不育症,观察精液质量的变化,同时检测性激素水平,研究其治疗该病的作用机理.方法:60例男性不育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五子衍宗丸治疗,治疗组采用自拟强精汤治疗,连续3个月为1疗程.对比两组精液质量及性激素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24/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7%(14/30),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