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开关微收缩性对超级精度孔加工工艺方法影响

来源 :2016年中国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塑件成型时的内、外形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都是很难获得与金属零件高精度要求的.原因一是塑料具有收缩的特性或收缩的各向异性;二是注塑件壁厚不均匀性;三是注塑件的成型加工,即使是应用了机械加工的方法也不能获得高的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而注塑件内、外形尺寸精度和几何精度,要获得IT6~7级标准公差数值,圆柱度不大于0.01mm精度的要求几乎是不现实的事情.通过应用塑料的成型二次工艺限制收缩特性,解决了这一注塑件成型的难题,并成功地使注塑件的内孔获得了IT6精度,孔的圆柱度可小于0.002mm的水平,并且加工的工艺方法非常简单.
其他文献
将无水碳酸镁(MC)改性后与高密度聚乙烯(PE-HD)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PE-HD/MC复合材料.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阻燃性能和热性能能测试.结果表明,适量的改性MC能够有效改善PE-HD/MC共混体系的阻燃性能和热学性能.
将环氧系扩链剂ADR添加到PLA/Nano-ZnO/CCA纳米复合抗菌材料中,研究了ADR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抗菌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DR质量分数为0~1.0%范围内,随ADR含量的增多,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逐渐减弱,其缺口冲击强度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略有增加,断裂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ADR质量分数小于1.0%时仍属强抗菌材料.当ADR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
研究了不同成核剂及添加量对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体系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是很好的成核剂,能够提高PLA的力学性能,同时,有效降低冷结晶温度,缩短加工时间,且使材料的热变形温度提高10℃,扩大了使用范围.
采用国内先进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干法纺丝工艺,以纤维专用树脂为原料,制备高性能PE-UHMW纤维,通过电子拉力机、SEM,DSC对不同后拉伸倍率的纤维进行机械性能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拉伸倍率的提高,纤维初生丝结晶度由49.57%逐渐提高至72.17%,拉伸倍率50倍以后,结晶度逐渐趋于平稳,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大,纤维的机械性能逐渐增强,纤维微观表面结构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聚丙烯(PP)专用高效环保阻燃剂(HT-115K)在均聚PP体系、共聚PP体系、均聚/共聚共混PP体系中均可正常使用,较少的添加量即可通过UL94V-0级,耐水滑、抗迁移、抗黄变,电性能与力学性能优异.
介绍了原位聚合法制备密胺树脂包覆次磷酸铝阻燃剂,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径仪、热重分析仪、耐水测试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热塑性聚氨酯(PUR-T)中,考察了其对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覆次磷酸铝阻燃剂的耐水性大大增强,而且阻燃性能良好.
ZB-411是一种硼酸锌化合物,与传统的硼酸锌ZB-2335相比,ZB-411具有较高的分解温度与较高的成炭率.在玻纤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的溴锑阻燃体系中,ZB-411可以部分替换三氧化二锑,不影响材料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与电性能.
超临界流体(SCF)微孔注塑成型的泡孔密度、泡孔大小及分布,对成型质量和制品品质影响重大,同时泡孔大小、分布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一直是技术瓶颈和研究热点.采用商品化软件对超临界微孔注塑聚碳酸酯制品的成型工艺与成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讨论了熔体温度、模具温度、注射速度、SCF含量等参数对泡孔的直径和芯层相对厚度的影响,模拟发现,高的熔体温度、模具温度、注射速度、SCF含量芯层的泡孔较大.与偏光实验
以剪刀架与磁性嵌件的注塑为实例,阐述不同收缩率的原料在注塑过程中产生的翘曲问题及解决方法.利用Moldflow软件对不同原因的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了注塑原料、产品结构、模具结构和成型工艺参数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并排除了非主要的翘曲因素,得到最主要的解决翘曲因素的方法即改善模具结构,得到小于翘曲要求的翘曲值.
依据人机工程学理论以及人机交互性原则,结合方向盘设计要求,用CATIA建立三维模型图,对比多种材料的性能参数,运用ANSYS对不同材料的方向盘进行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结果,保证方向盘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得出合适材料模型.再结合成本以及材料获取的难易以及制作成品的工艺成熟性,选取最优材料来制作.采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制造方向盘,考虑到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采用3D打印机使用ABS工程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