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试验初步研究

来源 :全国农业水土工程第六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angis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6~11月在云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进行了当归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归的整个生育期的耗水强度从2.50nm/d ~ 3.82mm/d,作物系数从0.71到1.20,耗水量518.5mm.在当地气候、土壤及栽培模式下,当归的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灌水13次,灌水定额20.3mm,灌溉定额263.9mm.
其他文献
由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引起的甘蔗赤腐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蔗区的古老病害,同时也是影响我国甘蔗产业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4株甘蔗赤腐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甘蔗赤腐病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戊唑醇、丙环唑、咪酰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5种药剂对甘蔗赤腐病菌菌丝体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
柱花草炭疽病是严重影响柱花草生产和推广的主要病害,其主要病原菌是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Penz.&Sacc].从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构建的柱花草胶孢炭疽菌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株致病性减弱的突变菌株H800.本试验通过观察H800菌落形态、孢子形态、菌丝体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以及致病性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以及利用TAIL-PCR
吡唑类除草剂因其高效、低毒、低残留而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已成为农药化学家追捧的对象.Pyroxasulfone(KIH-485结构式如图1)是由日本组合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Kumiai Chemical Industry Co.,Ltd.)与庵原化学工业株式会社(Thara Chemical Industry Co.,Ltd.)开发的可有效防除玉米田、大豆田及小麦田的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的新型苗前除草
会议
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年均气温18.3℃,日照充足,年均相对湿度75%,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周年发生.参照十字花科小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 NY/T 2360-2013),2010年春季采用浸叶法测定云南石屏菜区田间小菜蛾种群对1 1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石屏小菜蛾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达到了高水平抗性,LCso分别为7.06mg/L和
红棕象甲是一种为害槟榔的重大钻蛀性害虫,通过从野外采集的红棕象甲僵虫虫体中分离出1株菌株,经过分离、纯化和鉴定得出:菌株的全部完整ITSI-5.8S-ITS2区域序列,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菌株wen -lv20为金龟子绿僵菌属新种,NCBI全数据库比对相似度仅为98%;在室内通过喷雾法评价了该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病力,初步进行筛选发现:菌株对红棕象甲4龄幼虫的致病力存在毒力,处
试验地点位于我国典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由于该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使得雨水集蓄利用成为解决该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出路.本试验通过有限补充灌溉的方式,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提取方法,将玉米穗部性状总结为3个主成分,并分析了各主成分的意义以及在不同补灌条件下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限制性因子为穗粒重和稳重,并且在主成分分析中,因子栽荷分别达到了0.9
为探索交替隔沟灌溉条件下玉米群体水氮利用规律,采用控雨小区试验,研究了沟灌方式、灌水量和施氮量对玉米群体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中水低氮处理的产量最高,是交替隔沟灌溉高水高氮处理产量的1.06倍.在相同水分和氮肥条件下,交替隔沟灌溉的玉米产量分别是常规沟灌和固定隔沟灌溉的1.05和1.16倍.交替隔沟灌溉的籽粒全氮累积量分别比常规沟灌和固定隔沟灌溉多24 kg·hm-2和63 kg·
采用分根装置,对传统均匀灌水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水2种方式,在作物根区均匀施氮和部分根区施氮2种方式下,对零、低、中、高4个施氮水平玉米根系不同区域灌水前后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匀施氮条件下,均匀灌水时玉米两个根区的土壤含水量始终相近,而交替灌水则表现为,两根区呈交错变化,总是灌水区大于非灌水区,且在灌水后相差较大,灌水前相近.交替灌水与均匀灌水均表现为,增施氮肥可使灌水前的残留土壤水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在调亏灌溉下冬小麦的生理指标变化.本文只涉及苗期生理指标的比较,设了三个灌水水平(充分、中度和重度),调亏从三叶期开始,返青期结束.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苗期在三个灌水水平下,充分灌(T1、T2、rT3)株高较其他两个灌水水平的值大,重度灌(T7、T8、T9)次之,中度灌(T4、T5、T6)最小;叶绿素含量三者差异不大;地上部分干物质差异比较明显,充分最大,中度最小.
随着水资源的短缺和人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微灌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新疆库尔勒香梨一直沿用传统的地面灌溉,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本文研究不同微灌方式对24年生成龄香梨树生长的影响及其耗水规律.田间试验设置了3个处理:(1)湿润比为40%地面滴灌;(2)地下滴灌;(3)微喷灌.对照为当地果园传统的漫灌.在整个生育期内,3个处理均以美国A级蒸发皿蒸发量的80%进行灌溉,每周灌溉1次.利用石膏块水分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