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微网方案设计与运行控制研究

来源 :第二届配电自动化新技术及其应用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网是由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l Generation,DG)与本地负荷组成的独立可控的系统,具有并网和孤岛两种运行模式。本文根据余杭城区配电自动化的实施情况以及DG接入现状,研究了低压环形微网的接线方式和运行控制方案,考虑到复杂环形微网中存在多个并网同步节点,提出基于中央控制器(MicroGrid CentralController,MGCC)微网全局信息的同步控制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了环形微网模型,分析了三种不同状态转换和同步过程中微网的动态特性,验证了提出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ZJ2区廷9、延10油藏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油藏逐渐暴露出局部平面采液不均、水驱状况差,含水上升快、递减加大等问题,油田稳产面临严峻挑战。对此以油田动态监测及其资料的应用、以数值模拟技术为依托不断合理注水开发技术政策,采取精细平面注采调控、优化注采结构、"三小一低"措施解堵、剩余油挖潜、水井剖面治理等技术措施,提高油藏单井产量。
水驱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法,化学法包括化学调剖和化学调驱,本文主要对化学调剖中的注水井深部化学调剖和注水井暂堵酸化以及化学调驱中的表面活性剂驱和空气泡沫驱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注水井暂堵酸化工艺不仅解决了两射孔段间距小无法分层酸化的难题,还解决了由于层内渗透率差异造成的尖峰状吸水的难题,对于改善吸水剖面效果显著。
针对长庆油田地形复杂,三叠系油藏深、产量低、滚动开发、快速开发的特点,通过分析传统地面工程建设模式的优、缺点,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不断地敢于突破,走创新优化之路,创造性地规模应用翻斗流量计计量技术、油气混输技术、三相分离器脱水技术,形成了"计量点"技术,进一步优化了三叠系油田布站模式,有效降低了产能建设地面投资,减少了后期生产运行费用,达到了提高三叠系油田地面工艺建设水平及油田整体开发效益的目的,为
油井低泵效对抽油机、三抽设备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同时因气体影响较大对油井产能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机采井抽汲理论分析,结合现场运行,找到了影响采油三厂机采井抽油泵效的主要因素并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提高抽油泵效的最优途径.结合油田现状,从技术装备、油井参数及管理水平三个方面对杌采井抽油泵效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提高抽油泵效措施的有效实施,全厂机采抽油井在产液量和含水均保持平稳的同时,抽油泵效从2
吴旗油田吴420区水平井实验性开发目前已进入第4个年头,从整体开发效果看,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有许多方面都觅待改进与提高,水平井的大规模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针对目前的开发情况,对吴旗油田420区水平井初期产能进行了探讨,同时研究了影响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为水平井高效开发低渗透油田提供了借鉴。
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为了提高深部调剖效果,在室内对深部调剖剂进行研制和配方的优化,从而开发出低成本的堵剂,提高封堵半径,最终提高措施效果。
绥靖油田新14区延9油藏目前地质储量采出程度高19.9%,油藏开发阶段即将由中含水期进入高含水前期,含水上升趋势明显,稳产难度增大,因此通过该油藏沉积相、储层特征、构造特征等地质研究上,运用油藏精细数值模拟、动态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油藏的初期射孔位置、射孔程度、注采比、采液强度及生产压差,形成了一套边底水油藏中低含水期、高含水期高效开发的技术思路,为油藏的开发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针对侏罗系延9油藏,应用GOCAD地质建模软件精细地质分层精细建模,注重变差函数处理,同时该区油藏油水界面分明,应用于数值模拟中历史拟合中,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合理技术政策及井网加密时间。
靖安油田白于山区长4+52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裂缝高渗带发育;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油藏产能损失大。本文通过对白于山区目前油井含水状况分析,筛选出含水上升油井,通过分析各类动态、静态资料,判定油井见水类型及见水方向,进而归纳区域整体裂缝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地层沉积演化史,掌握储层原生裂缝形成分布情况;通过分析,认为导致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加快的原因一是白于山区开发初期注水井注水强度过大,油井快速见
刘峁塬作业区耿83区主要开采层位长4+5、长6,由于地层非均质性及自然裂缝不规律发育,导致长4+5层注水见效缓慢,地层能量保持较差,自然递减较快。通过实施分层注水,提高水驱控制程度,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通过超前注水研究及注采调整效果分析,确定不同区域油藏的合理注水强度;通过分层采油及周期性注水达到恢复油井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