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抗病促生专用肥试验研究

来源 :第三十一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chang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性病害魔芋软腐病是我国魔芋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已成为影响魔芋安全生产、制约魔芋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国内当前生产上普遍采用单一化学药剂防效不高的突出问题,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合作,研发出魔芋抗病促生专用肥,该肥有效成分为放线菌孢子、有机质及无机元素三大类,对魔芋具有抗病促生作用.通过开展密旋链霉菌剂与腐殖酸有机专用肥配合使用试验,探索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
其他文献
水稻病虫防治,曾存在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造成水稻生产环境破坏严重、水稻农药残留超标、稻米质量不安全等现象.创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可以从源头上控制"禁限用农药"进入生产前沿,践行"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协调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通过组织开展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防控策略,优化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生态调控和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
近些年,新型杀菌拌种剂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起到了很好的防病效果,但也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安全方面的问题较多.为了探索新的杀菌剂在小麦拌种上的防效及安全性,对市场上使用的新型杀菌剂做了一系列防效及安全性试验研究,为新型杀菌剂在小麦拌种上今后能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根据田间、室内小麦拌种试验结果,满穗每667m2用量60mL拌麦种15kg和瑞苗清每66hm2用量64mL拌种15kg,均
为了验证45%烯·苯·噻FS防治小麦主要病虫害效果及安全性,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对45%烯·苯·噻FS进行了防治小麦主要病虫害药效试验,验证45%烯·苯·噻FS防治小麦主要病虫害以及对小麦增产效果,为大田示范推广提供依据.通过田间试验,45%烯·苯·噻FS药剂拌种对春小麦出苗和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对春小麦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控害保产增产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作为一种新的拌种药剂,45%烯·
近年来,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小麦品种的更新及气候因素的影响,小麦中后期吸浆虫、麦穗蚜、赤霉病发生为害呈加重趋势.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控时间紧,任务重,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制订最佳防治技术方案,减少用药次数,是确保防治效果和提高粮食品质的关键.为此,富平县植保站开展了不同防治时期、不同防治次数的小麦"一喷三防"防效对比试验,进一步明确当地小麦"一喷三防"最佳防治时期及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次数.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世界性害虫,为害甘蓝、青花、花椰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由于其发生世代多,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生态适应性强,抗药性水平高,在生产上防治较难,目前已取代菜青虫而成为蔬菜上的第一号害虫.同时随着氟虫腈的禁用,生产上需要防治小菜蛾的替代药剂,本试验对几种杀菌药剂进行西兰花田间试验筛选,以氟虫腈为对照,寻找对小菜蛾有较好效果
本文进行了中粳稻曲病最佳防治时期试验。试验品种为粳稻甬优12号,防治药剂为30%苯甲·丙环唑.试验表明,生产上使用30%苯甲·丙环唑防治稻曲病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抽穗前7d、破口期和齐穗期各防治1次,能有效地控制病曲病的发生;如考虑生产成本、劳力安排、天气影响等因素,防治两次则应选在抽穗前7d左右和齐穗期各用药1次效果较好;防治1次应选在抽穗前7d左右打药防治效果更好。本试验数据仅为一年的数据
目前我国对粳稻的消费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由于水源的限制,东北粳稻在前几年快速发展之后发展潜力变小,南方稻区便成了粳稻种植面积扩大的最大潜力地区.上高县位赣西北,属双季稻区,全年种植面积4.21万hm2;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部为籼稻;从2010年起,江西省农业厅和扬州大学在上高县开展双季晚稻"籼改粳"稻作技术的探索研究.针对粳稻易感稻曲病的生育特性,为了探索集成南方粳稻稻曲病防治关键技术,在江西
荣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降水量1000mm左右,适合作物生长,也适合病虫的发生,其中,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5万hm2左右,总产量21万余t,其中:常年蓄留再生稻1.3万hm2左右,产量3万余t.由于受气候因素的制约,水稻种植一季有余而种植两季又不足,为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水稻产量,中稻收获后蓄留一季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理想模式.但是,由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害虫是释放大量强信息素,掩盖雌虫的性信息素,误导雄虫的定向,使其找不到雌虫交配产卵,减少虫口密度,这是一项绿色环保的技术措施,当前在生产上是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害虫较多,迷向防治的研究较少,为了验证昆虫性信息素迷向控害效果,进一步开发田间应用技术,笔者进行了在广西的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上进行了试验研究.当田间虫口密度低时(非主害代),性迷向法对控制稻纵卷叶螟产卵及卷叶具有一定
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and Olivier]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重要根部病害.病菌危害通常从苗期开始,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使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褐、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小麦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呈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