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90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2007
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让文化拥有者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克服“自鄙”心理,树立文化的“自珍”意识,在目前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但“自珍”意识一旦建立后,又必须防止“自...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04
螺女型故事,在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既归入AT400"寻仙妻"中,又单独列为AT408"田螺姑娘",是中国民间较为流行的民间故事类型之一,尤其是在广大的南方水...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8
如何使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的生命形式得以继续传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通常的做法是对少数掌握技艺的传承人进行保护,但本文认为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在对...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民族艺术 年份:2004
"上海故事汇"是2012年在上海出现的一项故事讲述活动,它既不同于民间自发的讲故事,也不同于评话说书,呈现为综合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开办6年来,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和听众的普...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年份:2017
民间文学类非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演述民俗场的消失,导致演述活动不能有效进行,演述能力下降,新的传承人不能养成。在强调民间文学类非遗活态保护的过程中,尽量恢复民俗场,可...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民间信仰与经济的关系是民俗研究中较少涉及的问题。通过对城隍信仰与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到信仰社区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仰对象(庙宇、信...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上海金山农民画是传统民间艺术“现代性转化”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个案,由于它在内容上集中展示具有亲和力的民俗生活场景,在形式上颠覆了专业美术的绘画语言,在国内外产生了较...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国学 年份:2012
每当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墙壁上、家具上贴“福”字。那笔划粗犷、字体敦实的“福”字,写在一张张大红色的斗方纸上,有的旁边还印有云锦纹、双龙、寿桃、万年...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2014
中国农民画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一个基本成熟的独特画种,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中国传统民间艺...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 年份:2014
甘肃省西和县的七夕乞巧活动至今保留完整,呈现祭、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祭祀是活动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唱歌、舞蹈则是仪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乞巧歌因乞巧习俗得...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0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口述文学受到了中国学人的热情关注,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发端。在这过程中,1918—1926年的“北大时期”、192...
[学位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04
吴语叙事山歌是指流行于吴语地区民间、用吴方言演唱的,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两个以上人物出场的韵文作品。根据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和长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19
节日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向现代转型,节日"赋值"成为这种转型的主要表现.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节日文化的发展传播.对节日"赋值"应当坚守...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2012
2012年是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40周年,为在民间领域积极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德中友协汉堡分会和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共同邀请画家李守白赴德国汉堡举办...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非遗传承研究 年份:2019
理论探讨固然重要,但理论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凡是能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否则很容易滑入空谈的泥坑。目前,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各国政府,都在...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长江丛刊 年份:2014
农民画是中国当代艺术之林中的奇葩!它发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之一——"墙画"而萌生;它的创作模式很独特,形成了政府文化部门组...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民俗研究 年份:2015
"孝"的观念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宗法家族制度中得以确立和体系化。两千多年来,从统治者到普通民众,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目的共同构建了"孝"的道德网络和行为模式。...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2014
农民画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下产生的独特艺术形式,是政府力量(政府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引导)、精英力量(专业美术工作者辅导)、草根力量(农民作者创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三...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18
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生存空间和载体,其重要性、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如何保护...
[期刊论文] 作者:郑土有,,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7
公元三世纪中叶,随着印度《佛说盂兰盆经》传入中国,目连救母故事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目连文化。中国化的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至迟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东传日本,从......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