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22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袁松湧,宋丽莉,杨微,, 来源: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2009
地震科学探测台阵是开展地震学综合研究的大型野外观测系统,可根据观测目的布置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连续观测。其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台站工作状况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掌握流动地震仪的工作状态,而人工巡台工作量大,时效性不能保证。流动地震......
[期刊论文] 作者:王芳,王伟涛,袁松湧,, 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2020
本文利用ChinArray二期大孔径台阵677个台站2013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记录,计算了不同路径上的噪声互相关函数(Nois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NCF),观测到4~8 s和8~12 s频带内的NCF零时附近存在显著的高视速度信号.基于NCF的慢度聚束分析表明,这些......
[期刊论文] 作者:周晓峰,常利军,袁松湧,, 来源: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2014
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项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下,依托中国第29次(2013年度)南极科学考察平台,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地震台......
[期刊论文] 作者:苏伟,楼海,袁松湧,张东宁,, 来源: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2010
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重点监视区地震与次声联合台阵探测对比试验》支持下,在云南腾冲火山区建设了一个由4个子台组成的三角形地震/次声台阵,首次将宽频带地震计及次声传感器联合部署在强地震活跃区及火山区。本文详细介绍了腾冲火山区......
[会议论文] 作者:苏伟;楼海;袁松湧;张东宁;,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年份:201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之后,我国西部地震活动频繁;另外,已有的观测表明(Le Pichond等,2003)较大的天然地震及人工地震能激发次声波信号.为了加强川滇及邻近地区...
[会议论文] 作者:常利军;周晓峰;袁松湧;, 来源:2013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 年份:2013
  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位于南极洲西南极半岛的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是目前中国在南极地区唯一常年观测的地震台站.通过参加中国第27次和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国地震局...
[期刊论文] 作者:李彩华,滕云田,杨大克,袁松湧,, 来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年份:2015
基于经典的两道互相关分析方法,采用Matlab软件编写加窗平均周期图法的地震计自噪声计算程序,在天津市蓟县地震台、北京市延庆县西拨子地震台对两台相同地震计进行自噪声观测...
[期刊论文] 作者:袁松湧,宋丽莉,杨微,贾玉华,, 来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年份:2010
流动地震仪组成的台阵观测系统已经成为地下结构、物性探测的基本工具,高质量观测数据的获取是以地震仪的性能为基础的。本文结合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系统建设与维护实践,介绍......
[期刊论文] 作者:袁松湧,刘一鸣,齐胜福,李玉萍, 来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苏伟,张东宁,边银菊,袁松湧,, 来源: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12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论文] 作者:许卫卫, 袁松湧, 艾印双, 徐天龙,, 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2017
将多通道相关分析方法用于宽频带地震仪的自噪声检测,测量分析了Reftek 130、130 B和130 S三种地震数据采集器的自噪声检测结果以及14套Reftek 130 S连接Guralp CMG-3T地震计...
[期刊论文] 作者:刘政一, 袁松湧, 许卫卫, 徐天龙,, 来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年份:2019
在井下地震观测中,各种地表背景噪声具有显著衰减作用,针对中国地震科学台阵现有大量非专用浅井式设计的guralp CMg系列地震计,以及目前多个新获批项目在高背景噪声区域的观...
[期刊论文] 作者:宋丽莉,杨微,葛洪魁,袁松湧,欧阳飚,, 来源: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2012
地震科学台阵是由一定数量的地震仪组成,并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布设成一定几何形状的地震观测系统。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探测能力的提高,大规模流动地震科学台阵观测将成......
[期刊论文] 作者:刘思青,陈洁,曹骏,王先庆,袁松湧, 来源:华南地震 年份:2020
我国海洋地震监测研究起步较晚,深入开展相关的技术方法研究势在必行。通过对我国自主研制的滨海型宽频带海底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总体设计以及野外的布放回收过程进行系统介...
[期刊论文] 作者:杨微,王宝善,葛洪魁,宋丽莉,袁松湧,李鸽翼,,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3
基于精密控制机械震源(ACROSS)信号与石油工业上的常规可控震源的特征差异,对ACROSS信号进行互相关、短时相关、相干和反褶积等四种方法处理分析,并分别从重复性、走时剖面、频...
[期刊论文] 作者:杨微,王宝善,彭志刚,田晓峰,袁松湧,, 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2020
对断裂带及附近区域地层精细结构的描述是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基础.不同板块或块体边界在构造或区域应力作用下,常常会形成速度间断面和低速的断裂带,间断面和低速带的存在会产生特殊的断裂带地震波,比如断裂带首波和围陷波,并会影响地震的物理过程、破裂......
[期刊论文] 作者:杨微,彭志刚,王宝善,李泽峰,袁松湧,, 来源: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2015
断层首波是在断裂带两侧介质的地震波速度存在差异,在地震波速度较慢一侧的台站可记录到比直达体波优先到达的初至波。目前,断层首波主要在板块边界附近的断裂带观测到,但没有得......
[会议论文] 作者:杨微,彭志刚,王宝善,李泽峰,袁松湧, 来源: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年份:2015
断层首波是在断裂带两侧介质的地震波速度存在差异,在地震波速度较慢一侧的台站可记录到比直达体波优先到达的初至波.目前,断层首波主要在板块边界附近的断裂带观测到,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但由于断层首波的存在,对地震初至波识别、地震定位、震源机制解及震源......
[会议论文] 作者:王宝善,葛洪魁,袁松湧,宋丽莉,杨微,王伟涛,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 年份:2009
[会议论文] 作者:杨微,葛洪魁,王宝善,袁松湧,贾玉华,陈海潮,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年份:2010
断裂带应力变化引起的波速变化很小,对观测技术系统要求很高。人工主动源探测技术的发展,为断裂带应力变化动态监测带来了可能。利用精密控制人工震源建立了跨断层动态监测系统,利用GPS授时对震源时间和流动观测点进行同步。研究断裂带波速变化与应力状态、断裂带......
相关搜索: